#国证港股通科技跑赢恒生科技#原因是为何?首先是两者有区别!国证港股科技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虽均聚焦港股科技板块,但在编制规则、成分股构成和投资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
1. 编制机构与定位不同
恒生科技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定位为“港股科技龙头指数”,聚焦港股市场中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科技类企业,更偏向“头部蓝筹”属性。
国证港股科技指数:由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制,定位为“港股全市场科技覆盖指数”,覆盖范围更广,不仅包含龙头,也纳入了更多中小市值科技企业,兼顾“龙头与成长”。
2. 成分股筛选标准不同
恒生科技指数:筛选标准严格,仅纳入满足“市值前30”“日均成交额达标”且属于“科技主题(如互联网、半导体、软件等)”的企业,成分股数量固定为30只,且单一成分股权重上限为8%,避免过度集中。
国证港股科技指数:筛选标准更灵活,不限制成分股数量(动态调整,通常在50-80只),除龙头企业外,还纳入“研发投入较高”“科技属性明确”的中小市值公司,且权重限制更宽松(单一成分股权重上限为15%),对部分成长型企业覆盖更充分。
3. 行业分布侧重不同
恒生科技指数:高度集中于“互联网平台”和“硬件科技”,前十大成分股多为腾讯、阿里、美团、小米等互联网或消费电子龙头,行业集中度高(前三大行业权重占比超70%)。
国证港股科技指数:行业覆盖更分散,除互联网、硬件外,还纳入“半导体”“软件服务”“新能源科技”等细分领域,如中芯国际、金蝶国际等,前三大行业权重占比约50%,行业多样性更强,能更好反映港股科技全产业链的表现。
相比恒生科技指数,国证港股科技指数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成长属性突出:纳入更多中小市值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处于发展扩张期,业绩增长潜力更大,在科技行业创新周期(如半导体国产替代、AI应用)中,可能获得更高的弹性收益,适合追求“高成长”、能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者。
行业风险分散:避免了对互联网单一行业的过度依赖,当互联网行业受政策或市场环境冲击时,半导体、软件等板块的表现可对冲部分风险,长期业绩稳定性更强(尤其在科技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
再来看看两只指数走势情况:
年度收益率对比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108.59%、-19.53%、-26.24%、-19.36%、30.94%;恒生科技指数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78.71%、-32.70%、-27.19%、-8.83%、18.70%。可以看出,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2020年的涨幅高于恒生科技指数,且在2022年和2024年的跌幅小于恒生科技指数,在2024年的涨幅又大于恒生科技指数,呈现出“涨得多、跌得少”的特征。
2025年以来,国证港股科技指数以显著优势跑赢恒生科技指数 。截至2025年9月5日,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净利润增速为18%,高于恒生科技指数的12% 。从行业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药板块反弹35%,但恒生科技指数中医药占比不足3%,几乎错失这一红利,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因纳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充分受益于医药板块的上涨 。此外,在全球半导体周期复苏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8%,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中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制造龙头权重显著高于恒生科技指数,直接拉动指数上涨12个百分点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表现更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行业覆盖更广泛,分散了风险,并且纳入了一些成长潜力较大的中小市值科技企业,在市场行情变化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增长动力 。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创作扶持计划# #黄金突破3600美元!空间还有多大?#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通过新国标认证# #万亿美元级“深空经济”概念来了# #人形机器人热度不减 概念股持续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