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港股通科技跑赢恒生科技##晒收益# 在港股科技投资领域,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表现可谓十分亮眼,以$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为例,其近一年上涨73.25%,大幅跑赢同类基金 37.32% 的平均涨幅。而它所关联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更是在长期与恒生科技指数的 “较量” 中展现出优势,较恒生科技指数涨超 120% 。那国证港股通科技究竟凭什么能跑赢恒生科技呢?我认为还有以下关键因素。
一、行业布局:多赛道均衡,打造增长 “安全网”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有着更广泛且均衡的行业布局。恒生科技指数虽然也是港股科技领域的重要指数,但在行业覆盖上,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更胜一筹。
一方面,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实现了跨产业链布局,半导体、硬件与汽车新能源车产业链合计占比超 40% 。这使其能够敏锐捕捉到不同科技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比如在半导体行业迎来复苏周期时,指数中的相关成分股能够及时反映行业景气度提升带来的股价上涨,为指数贡献涨幅。就拿中芯国际来说,作为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若其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等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业绩增长,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便能因包含这一成分股而受益。
另一方面,指数纳入了创新药(医药生物)板块,权重占比达 15%-20% 。像药明生物、信达生物等优质医药企业位列其中,这是恒生科技指数所欠缺的。医药行业与传统科技行业的相关性较低,当科技行业因政策、技术变革等因素出现波动时,医药板块可以起到一定的对冲作用。在 2025 年上半年,港股医药板块反弹幅度达 35%,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凭借在医药板块的布局,成功分享了这一上涨红利,而恒生科技指数由于医药占比不足 3%,几乎与之失之交臂 。这种多赛道均衡布局,如同打造了一张坚实的增长 “安全网”,降低了单一行业波动对整体指数的冲击,为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稳健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成分股权重:龙头集聚,增强上涨 “爆发力”
在成分股权重设置上,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设计更具优势。它的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达 15%,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为 76%,而恒生科技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仅 8%,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 71% 。
这一差异在市场行情向好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科技股迎来上涨行情,腾讯控股、美团 - W 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股价大幅上扬。在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中,这些龙头股权重更大,对指数的拉动作用更强,就如同拔河比赛中,力量大的选手站位更靠前,能更有力地带动队伍前进。例如,在 2025 年二季度,腾讯、阿里、小米等巨头股价表现强劲,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 ETF 发起式联接 C 因跟踪的指数中这些龙头股权重集中,充分享受到了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净值快速攀升。而恒生科技指数由于权重分散,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小市值股票拖累,涨幅相对有限。这种权重股集中度的优势,使得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牛市或科技股上行周期中,具有更强的上涨 “爆发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
三、筛选机制:优中选优,保障企业 “高质量”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成分股筛选机制堪称严苛,这也是其能够持续跑赢恒生科技指数的重要原因。该指数选取港股通标的,并且要经过内地监管和市场的双重认可,这从源头上保障了企业质量。
具体筛选标准极为严格,要求近两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大于 10% 或研发费用率超过 5% 。这意味着指数成分股企业要么具备强劲的业务增长能力,要么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致力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那些依靠短期炒作、缺乏实际业绩支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被排除在外。筛选出的企业平均市值达 2390 亿港元,市值规模较大,流动性良好,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相比之下,恒生科技指数在筛选时更侧重成交活跃度,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徒有 “科技” 之名,实际业绩和创新能力欠佳的 “假科技” 企业混入其中。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凭借严格的筛选机制,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纳入的都是港股科技领域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更具潜力,能够为指数的持续上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说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是捕捉港股科技产业的机遇,那我持有的$工银新兴制造混合C$则像是扎根于A股制造业升级的土壤,它目前的表现也令我非常满意,总之我个人比较看好工银瑞信的基金。@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