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港股通科技跑赢恒生科技# 打卡第三天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越来越感受到"选对赛道"的重要性。最近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持续跑赢恒生科技指数的现象,让我对港股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有了新的认知。这个指数能跑赢,本质上不是偶然的行情波动,而是指数设计理念与时代发展脉搏的高度契合。
对比两个指数的持仓结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明显更"硬核"。当恒生科技指数还在传统互联网平台打转时,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半导体、新能源车、生物医药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特别是它系统纳入15%-20%的创新药权重,这个设计在2025年医药板块35%反弹行情中立了大功。我注意到药明生物这类全球龙头被纳入成分股后,整个指数的抗风险能力和爆发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更让我放心的是它的选股标准。营收复合增速必须超过10%或者研发费用率高于5%,这样的财务门槛直接过滤掉了很多靠概念炒作的"伪科技"企业。我查过数据,这个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值达到2390亿港元,远高于恒生科技指数的流动性导向标准。这种"宁缺毋滥"的选股逻辑,让我这种上班族不用每天盯着个股基本面,也能抓住真正的科技龙头。
最近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突破6000亿港元,其中61%流向科技板块,这让我看到市场共识正在形成。工银瑞信的这只ETF联接基金,正好成为普通投资者分享这个红利的便捷工具。赵栩经理管理的这只基金,费率结构特别适合我们这种长期持有者,持有满7天就免赎回费的设计,比很多同类产品更友好。
现在回头看,当初选择这只基金确实是明智之举。近一年68.39%的涨幅背后,是腾讯、阿里、小米这些龙头在AI浪潮中的强势表现,更是整个指数对时代主题的精准把握。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能看不懂复杂的金融模型,但能清晰感受到:当指数设计理念与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同频共振时,投资回报自然水到渠成。这种"躺赢"的感觉,或许就是指数投资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