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港股通科技涨超恒生科技#
科技板块仍是主线行情,下半年港股科技投资价值几何?
一、科技板块: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的主线地位稳固
2025年中国科技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六大核心主线(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低空经济、脑机接口、华为生态)构成了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交汇点 。从政策层面看,"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AI进入工业化落地关键年,"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人形机器人被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预计2025年将迎来"百万量级"量产拐点,单台成本有望低于2万美元 。技术突破方面,国产大模型与原生开发环境(如Trae)加速出现,昇腾910B芯片支撑大模型训练,星闪技术实现低时延通信,这些进展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
从市场表现看,港股科技板块在2025年延续强势。恒生科技指数上半年累计上涨18.68%,显著跑赢A股和美股主要科技指数 ,其中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细分领域涨幅领先。这种"东升西降"的格局反映出中国科技产业链的成长韧性——在国产替代背景下,A股半导体及硬件设备行业营收增速分别达28.3%和18.0%,高于港股同类行业的15.8%和10.9% 。
二、$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的超额收益密码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自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来收益率高达189.91%,大幅领先恒生科技指数等同类指数 ,其持续领跑的核心原因在于:
1. 指数编制规则的差异化优势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15%,而恒生科技指数仅为8%,这种设计使得腾讯、阿里等龙头股对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政策驱动与盈利改善周期中展现更强的上涨弹性 。行业覆盖方面,该指数独具特色地纳入生物科技领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港股创新药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正积极追赶全球同行,形成差异化配置优势 。
2. 精准的投资策略与管理能力
基金采用"90%资产直接投资目标ETF+动态调整持仓"的策略,力求最小化跟踪误差。例如在2025年3月14日指数单日上涨2.8%时,基金净值同步攀升2.79%,几乎实现完全同步 。基金经理赵栩凭借丰富经验,在2025年3月成功规避港股科技板块6.03%的回调,并在随后的反弹中精准加仓,展现出卓越的择时能力 。
3. 估值与成长性的双重优势
截至2025年7月,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PE(TTM)为25倍,显著低于恒生科技指数的30倍和科创50指数的40倍 。成分股中既有腾讯、阿里等千亿市值龙头(权重占比33.3%),也包含100亿-500亿市值的高成长标的(占比46.7%),形成"龙头稳定器+成长发动机"的组合 。这种市值分布使其既能享受头部企业的技术垄断红利,又能捕捉中小市值公司的爆发潜力。
三、下半年投资前景: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对冲策略
1. 宏观环境的双重影响
国内方面,央行8月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宽松信号,叠加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为科技股提供资金支持。但需警惕地方债务整顿可能带来的局部流动性压力。国际方面,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从全面加征转向定向制裁,供应链韧性强的企业有望逆势上涨,而技术依赖度高的领域可能面临短期估值压力 。
2. 行业轮动与估值分化
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光模块、液冷设备等算力基础设施环节景气度持续上行。全球半导体销售额5月达589.8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国产设备企业在刻蚀、薄膜沉积等环节取得突破,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复苏 。但需注意,部分高估值板块PE已超过100倍,存在估值消化压力 。相比之下,港股科技股估值优势显著,恒生科技指数PE(TTM)仅21倍,不足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1/3 。
3. 投资策略建议
核心配置:聚焦政策红利明确、业绩确定性高的领域,如AI算力、人形机器人、国产半导体 。
风险对冲:通过跨市场配置分散地缘风险,同时运用恒指期货、认沽期权等工具对冲系统性波动 。
估值安全边际:优先选择现金流充沛、存货周转率高的企业,规避供应商集中度过高的标的 。
四、投资建议
在技术自主化与全球产业重构的大背景下,科技板块作为主线行情的逻辑并未改变。$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凭借指数设计优势、精准投资策略和估值安全边际,有望继续领跑同类产品。下半年需重点关注宏观政策落地节奏、国际关税博弈演变及行业景气度分化,在结构性机会中把握科技突围与资产重估的双重红利。对于中长期投资者而言,港股科技股的低估值与高成长性仍是不可忽视的配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