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港股通科技涨超恒生科技#最近翻基金排行时,总被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涨势吸引。虽然手里没直接买跟踪它的基金,但持有的$工银新兴制造混合C$ ,恰好让我从制造业视角看出了些门道 —— 这两个领域像科技产业的 “左右臂”,一个在前端创新,一个在后端落地,彼此呼应着往前跑。#晒收益#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跟踪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这波领跑,最打眼的是 “真金白银的落地能力”。不像有些概念指数炒预期,它成分股里的企业,不少是把 AI、大数据这些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比如腾讯的 AI 客服系统,已经帮制造业企业降低了 30% 的售后成本;阿里的工业大脑,给长三角的工厂做能效优化,单厂每年能省几百万电费。这些技术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而是扎进了实体经济的土壤里,这种 “技术变现” 的能力,比单纯的研发投入数字更让人踏实。
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今年它把智能汽车板块的权重提了不少。这恰好和我持有的工银新兴制造形成了呼应 —— 我持仓里的新能源零部件企业,最近订单里多了不少 “智能驾驶传感器” 的单子,而这些传感器的算法优化,不少就来自指数里的科技公司。这种 “科技研发 - 制造落地” 的闭环,让两边的行情都有了支撑。就像最近看到的财报,指数里某 AI 公司的汽车软件收入同比涨了 80%,而我持仓里做车载芯片的企业,同期营收也涨了 65%,这种联动比任何分析报告都有说服力。
估值层面的 “洼地效应” 也很明显。前阵子和做港股的朋友聊天,他翻出数据: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盈率才 28 倍,比 A 股不少科技龙头低了近一半。尤其那些做企业服务的 SaaS 公司,去年受海外加息影响跌得狠,今年随着美元走弱,外资又开始回头买,这种 “估值修复 + 业绩增长” 的双击,让涨势更有韧性。
说起来,我虽然没直接买这只指数基金,但看着它涨,反而更坚定了持有制造业基金的信心。科技跑得再快,最终还是要靠制造业变成产品;而制造业的升级,又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就像一场接力赛,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带着技术跑第一棒,我手里的制造业基金接住第二棒,这种默契,或许就是当下市场最有意思的风景。@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