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小幅回落,股票投资被动化趋势延续
2025年二季度,在贸易战的影响下,投资者情绪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股票市场先抑后扬,上证指数上涨3.3%,恒生指数上涨4.1%。聚焦基金规模,2025Q2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略有下降,基金规模和持股市值分别为3.4、2.9万亿元,分别较2025Q1环比下降1.1%和0.5%。与此同时,被动基金规模有所回升,2025Q2股票型ETF持股市值来到3.0万亿元,较2025Q1提升2178亿元,股票投资的被动化趋势仍在延续。

02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良好,规模回落主要系存量赎回压力
聚焦到主动权益基金,拆解其净值和份额变动,可以发现,其规模回落主要系基金存量赎回行为影响。净值方面,2025Q2主动权益基金的单季度收益率集中在0%~5%区间,占比45%;收益率中位数为1.84%,较上一季度略有回落。份额方面,虽然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有所回暖,但存量赎回规模走阔,最终净赎回规模达690亿份。

03
基金动向1:股票仓位回升,港股仓位续创新高
2025年Q2,主动权益基金的股票仓位为84.4%,相比2025Q1提高0.2个百分点;另外从结构上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港股的持仓占比变动分别为-2.6、1.4、0.2、0.1、0.8个百分点。截至2025Q2,主动权益基金的港股仓位已经连续6个季度提升,最新港股仓位来到20.0%,再度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港股创新药方向获得主动权益基金较多增持。

04
基金动向2:行业和个股集中度同步下降
行业层面,2025Q2重仓行业TOP3、TOP5、TOP10的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39.6%、52.7%、76.2%;分别较2025Q1变化-0.7、-4.3、-2.0个百分点。
个股层面,2025Q2前10大重仓股、前20大重仓股和前50大重仓股的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17.4%、25.8%、40.7%;分别较2025Q1变化-3.2、-3.4、-2.2个百分点。

05
基金动向3:风格层面,增配TMT、金融地产、医药
从大类风格看,基于剔除股价自然上涨的配置系数视角,25Q2相对Q1,主动权益基金主要增配TMT、金融地产和医药,减配消费和制造。截至25Q2,TMT和制造持仓占比较高,分别占比29%、24%。另外,从2010年以来的分位数看,对TMT、制造的持仓也位于历史高位,分别位于95%、82%分位;对消费、医药、金融地产的持仓位于较低水位,分别为8%、25%、25%分位。

06
基金动向4:行业层面,重点增配通信,减配汽车、食饮
从行业维度看,25Q2相对Q1,重点增配通信,传媒、农林牧渔、军工、非银等,减配汽车、食品饮料等。
增配方面:1)科技:重点增配通信,全球AI算力军备竞赛之下,主要增配通信设备,多为光模块相关的个股;此外,TMT板块的传媒和电子,也获得一定增配。2)金融:增配受益于稳定币热点和市场交投活跃催化的非银金融,以及低估值、长线资金青睐的银行。3)其他:增配五年规划周期+地缘事件催化的军工,BD交易火热、政策环境改善的创新药等,农林牧渔方向主要增配饲料。
减配方面:1)消费:主要减配食品饮料、家电,食饮中主要减配行业需求预期偏弱的白酒,但内部休闲食品、饮料乳业获得增配。2)制造:汽车、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均有一定减配。3)地产链:钢铁、地产、煤炭有一定减配。

07
基金动向5:哪些行业属于公募青睐,但配置位于低位?
若是从主动权益基金相对A股的超配比例及其历史分位数的角度综合考虑,则第一象限属于公募超配且配置水位较高的方向,主要是科技成长;第二象限属于公募低配但位于历史高位的方向,主要是红利类;第三象限属于公募低配且位于历史低位的方向,主要是地产链、可选消费;第四象限属于公募超配但位于历史低位的方向,主要有食饮、医药、家电。

08
基金动向6:和北上资金比,有何共识&分歧?
共识点:主动权益和北上资金都在增配的行业有通信、农林牧渔、传媒、商贸零售、国防军工、非银金融等;明显减配的有食品饮料、社会服务、机械设备。
分歧点:主动权益增配但北上资金减配的行业有美容护理等;北上资金增配但主动权益减配的行业有电力设备、地产等。

$富国全球消费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C(OTCFUND|01206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AI股热度飙升##大牛市真的要来了吗?##药品“反内卷”?医保局优化集采规则##投顾交流会#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不预示基金未来具体投资操作,基金经理可在投资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