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华泰柏瑞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弘。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在政策红利释放、BD海外授权爆发、研发效率提升与资本持续涌入下,成为年内重要投资主线之一。以恒生创新药指数为例,今年以来涨幅达105.54%,随着市场共识凝聚、行业趋势向好,创新药已成为市场的焦点之一。
(数据来源:choice,2025/1/1-2025/7/31,指数过往涨跌情况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政策来源:2024年7月5日,国常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我们并不在此讨论中国创新药行业过去十年的潜心发展,也不讨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创新药行至今日,我们或许有必要讨论一下创新药行情的持续性问题。
创新药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科技行业,估值逻辑或并不为普通A股投资者广泛接受。对于这种5-10年才能兑现结果的资产,更多人选择观望。其实,创新药投资是符合Gartner曲线的。过去10年,A股也有“创新药行情”,但是更多以“主题投资”的形式出现,因此很多次都是涨上去,又跌回来。但是这一次,我们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真正步入到景气兑现期:成梯队大量授权出海。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跨国药企愿意花这么多钱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进产品,而这些产品还在临床早期。创新药研发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平台的竞争;跨国药企通过早期授权,不仅获得单个分子,更锁定了技术迭代的 “期权”。在肿瘤、罕见病等领域,关键靶点的首次开发往往意味着市场独占。早期介入可避免后期与竞争对手在成熟靶点上的白热化竞争。因此,跨国药企往往选择在临床I期、II期就引进品种。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成本仅为欧美企业的30%-50%,且临床入组速度更快(麦肯锡2023年12月第十届中国医疗健康峰会《中国生物医药:重塑价值创造之路》报告)。若项目失败,损失仅限于首付款;若成功,则可分享全球利润。这种 “小步快跑” 策略大幅降低了跨国药企的试错成本。跨国药企从中国引进早期品种,本质是在风险、成本、回报之间寻找较优解,是跨国药企提升研发效率的重要选择。
BD之后,并不是终点,接下来就是中国创新药在美国不断展开临床,这个过程依然充满机会和风险。最终成功的品种会享受更多的市场份额,二级市场有望会提高它们的收入预期,相应公司也会不断成长;而这个过程在A股刚刚开始。
进一步展望,在不久的未来,跨国药企甚至有可能在股权层面,加大和中国创新药企业合作。这一现象已经在港股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可能是跨国药企的一种共识,而不是孤例。
最后,我们坚定相信创新药行情大概率并不是短期的,而是持续数年的产业行情。跨国药企在未来的创新药行情中,或继续扮演定价者的角色。
$华泰柏瑞港股通医疗精选混合发起式C(OTCFUND|019127)$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材料仅作为观点分享,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且具有时效性,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公司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敬请投资人注意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