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磕学家集合!#
问题1:高集中度≠高收益,策略是否失效?
持仓显示前十大重仓占比87.22%(快手12.14%、腾讯11.42%、京东11.34%等),但近一月最大回撤-5.31%,跑输同类26%。
质疑:
- 高集中度本应放大超额收益,为何在AI算力爆发期(如商汤大模型迭代)反而弹性不足?
- 成分股中“新势力”(快手、B站)占比超20%,但这些公司盈利尚未兑现,是否拖累估值修复?
问题2:QDII溢价与汇率损耗的“双重绞杀”
基金近一年跟踪误差达17.53%,而同期恒生互联网指数涨幅21.23%。
追问:
- 外资回流导致港股流动性紧缩,QDII额度紧张是否加剧溢价(如6月19日溢价率0.42%)?
- 美元兑港币汇率波动(当前7.82)是否持续侵蚀收益?
问题3:AI叙事与盈利兑现的“时间差陷阱”
成分股研发强度11.3%高于恒科指数,但腾讯Q1净利润同比仅增8.2%。
拷问:
- 当市场从“故事定价”转向“业绩定价”,会否调整持仓结构(如增配阿里云、美团无人配送等盈利可见性高的标的)?
- 若AI商业化延迟,当前30倍PE(行业平均25倍)是否隐含估值泡沫?
问题4:费用黑洞吞噬收益
管理费1.2%/年+申购费0.12%+赎回费0.5%(持有<7天),总费率超同类QDII 30%。
质问:
- 高费率是否与“指数增强”策略匹配?能否通过降费让利投资者?
问题5:流动性危机下的应对
基金机构持有仅6.24%,个人投资者占比93.76%,易引发申赎踩踏。
灵魂拷问:
- 若遭遇大规模赎回,如何避免被动抛售重仓股(如快手、腾讯)加剧净值波动?
熊猫君的终极质问
“杨总,这只基金让我深刻体会到:
高集中度是双刃剑,AI是星辰大海,但船长的舵必须更稳!
请回答:若未来半年恒生科技指数再跌10%,您会加仓还是止损?持仓结构会如何调整?”
“投资如航海,既要仰望AI的北斗星,也要紧盯港股的暗礁。求杨总用季报破局!”
求回应:面对成分股盈利增速放缓,会否引入卫星策略(如配置AI芯片ETF)优化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