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市场让人百感交集:上证指数一路奔向3700点,牛市气息扑面而来,可单日波动却像坐过山车。明明指数红火,账户收益却时涨时跌。朋友聚会时总有人感叹:“明明是大牛市,为什么我总踏不准节奏?”这种错位感背后,是无数入场时机的差异和行业选择的偏差。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安稳的“避风港”也在悄然变化。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的心理关口,纯债基金收益也因利率下行而日渐平淡。钱放在哪里才能既安心又有盼头?存款搬家的迹象已在金融数据中显现——仅今年7月,居民存款就减少了1.1万亿元,而非银机构存款增加了2.4万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普通人默默将存款转向基金、理财的身影。
跃跃欲试的股市新人,既不愿错过权益市场的机会,又害怕风险。有没有一条中间路线?
首先,直接冲进股票基金看似诱人。主动权益基金今年收益率中位数达14.9%,远高于二级债基2.8%的表现。但高收益的背面是高达-10.1%的最大回撤,市场颠簸时,选错行业或踏错时点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抚平伤痕。一组数据更令人清醒:2021年高点至今,80%的含权债基早已回本盈利,而70%的主动权益基金仍在回本路上挣扎。对新手而言,这样的波动成本太过沉重。
“固收+”产品却展现出不一样的韧性。尽管8月13日上证指数创下2022年新高,但含权债基指数其实更早悄然收复失地,过程中波动更小。拉长时间看,2020年至今的完整牛熊周期里,含权债基年化收益率不仅跑赢纯债,甚至领先同期上证指数。在牛市氛围中,它用更小的起伏给予投资者更多容错空间。
当下行情能否持续?从三个维度看仍有支撑。盈利端,虽然经济数据未现强势反弹,但预期底部正在夯实——政策与数据的动态平衡为市场托住底部;流动性上,类平准基金筑牢安全垫,外围降息打开外资流入窗口,低利率更持续推动存款搬家;风险偏好则被AI、创新药等产业突破不断点燃。
估值也不乏安全边际。上证指数12倍PE在主要指数中性价比突出,半数行业估值仍低于历史中位。尽管电子等热门赛道交易热度上升,但距离历史估值顶部仍有距离。AI、创新药等领域的盈利预期持续上修,正动态消化静态估值压力。
对普通人而言,既要相信崛起赋予股市的战略价值,也要清醒认识短期波动风险。与其在存款缩水与股市颠簸间左右为难,不如在“固收+”中寻找平衡点。这类产品严控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可转债和精选股票捕捉增强收益,天然适配当下的过渡需求。
我注意到$南方津享稳健添利债券C$ (018472)正采取这样的策略:将不低于80%的仓位配置中高等级信用债,通过持有到期锁定票息收益,严控信用风险;同时用不超过20%的仓位动态配置可转债和股票,在波动中增强收益。这种“稳底盘、活增强”的思路,市场起伏中,它像一位沉稳的舵手,在风浪中把握航向,让投资者不再焦虑于每日涨跌,从容分享时代发展的红利。#数字货币活跃 人民币国际化迎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