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环境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纠结。股债轮动加速,热点切换频繁,叠加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大家对稳健收益的渴望没变,但对适度增值的期待也更强烈了。这种“既要又要”的需求,让以资产配置见长的“固收+”产品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从历史看,这轮回暖不是偶然。低利率时代下,居民理财升级的需求强烈,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和资产管理能力进化也在助推这一趋势。但“固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保本理财”成为历史,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净值波动显现,大量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急需新出路。2019年A股开启三年慢牛,权益资产的亮眼表现让“固收+”凭借稳中有进的特征迅速吸金,规模从2018年的5190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2.6万亿元。
然而,风光背后暗藏隐忧。当时不少产品的收益高度依赖权益市场单边上涨,仍是股债“1+1拼盘式”的被动配置,缺乏真正的资产配置逻辑与风险对冲机制。2022年起,权益市场深度调整,叠加利率波动与信用风险释放,出现罕见的“股债双杀”,大量“固收+”产品净值回撤显著,部分最大回撤甚至超过传统偏股型基金,行业规模一度缩水至1.9万亿元。
这场调整成为“固收+”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迫使行业重新思考:真正的“稳健”是什么?“+”的本质是什么?过去三年的市场波动如同一场压力测试,让传统策略接受洗礼。现在市场共识是:优秀的“固收+”不该是80%债券+20%股票的机械组合,而应具备动态适应能力,能根据宏观周期、市场情绪和风险环境调整的有机体。
举个例子,如果股票仓位过度集中于红利资产或高估值成长股,而债券部分久期较长,当利率快速上行时,可能出现股债同跌的极端情形。反之,若能审慎管理共同风险因子,并引入与核心资产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资产或策略(如受益于通胀的周期类资产),则能更有效分散风险。这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难度极高——市场判断、资产选择、仓位调整、风险监控,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能力。
专业团队的优势此时凸显。以$南方津享稳健添利债券C$ (A类:018471 C类:018472)为例,它采用偏债型“固收+”策略,将不低于80%的仓位投向中高等级信用债,严控信用风险,同时动态调整权益类资产比例,利用可转债攻守兼备的特性及少量股票仓位捕捉市场机遇。这种“稳中求进”的思路在近期震荡市中表现亮眼:强势入选热搜基金债券分类榜单前列!
展望后市,政策面持续利好“固收+”发展。科技创新债券等新品种的推出,为“固收+”提供了兼具成长性和债性保护的投资标的。在低利率环境下,这类产品有望继续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方向。#沪指险守3800点!A股开启调整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