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战队# 倦夏伏青,徐徐新秋。你好,我是地球村的木同学。$东财景气成长C$ 作为一只聚焦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在政策红利释放、市场流动性改善的背景下,具备成为投资北交所“神器”的潜力。
一、东财景气成长C的核心优势与潜在价值
1.精准卡位北交所高景气赛道。 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均为北交所企业,覆盖生物医药(锦波生物)、高端设备(纳科诺尔)、AI算力(曙光数创)等8大硬科技领域,持仓集中度达41.18%。这些企业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种高纯度的专精特新布局,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高度契合,能够直接受益于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
2.小市值高弹性策略适配流动性改善周期
基金持仓中60%的企业市值低于50亿元,这类标的在流动性提升时往往呈现更高的涨幅弹性。例如,2025年上半年持仓个股平均涨幅达64.52%,显著跑赢大盘。随着北交所日均换手率从2023年的2%提升至2025年的10%,叠加“深改19条”落地、专精特新指数发布等政策催化,小市值企业的交易活跃度和估值修复空间进一步打开。
3. 费率优势与灵活申购机制
C类份额年化综合费率为2.06%,显著低于主动基金管理费均值(1.5%),且支持无限额申购。在同类北交所主题基金普遍限购的背景下,该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入场通道,尤其适合通过周定投等方式分散择时风险。
4.主动管理能力与政策敏感性
基金经理徐成采用“景气度+估值”双因子模型,动态调整持仓结构。例如,2024年12月市场调整期间,通过减持高波动标的将单周回撤控制在4.22%,优于同类均值。同时,基金提前布局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被纳入该指数,占比达70%,精准捕捉了指数发布带来的增量资金红利。
二、风险与挑战:
1.流动性分层与估值泡沫风险
北交所市场存在显著的流动性分化,部分持仓标的调仓时冲击成本较高。同时,北证50指数动态市盈率已达68倍,部分个股如某AI芯片公司营收不足1亿元但市值突破百亿,存在概念炒作风险。若市场情绪退潮,高估值标的可能面临较大回调压力。
2.政策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北交所的制度创新(如转板机制、再融资规则)和政策支持力度(如专精特新指数基金发行进度)将直接影响市场生态。此外,若宏观经济下行或沪深市场虹吸效应加剧,北交所流动性可能再度收缩。
三、北交所投资的中长期逻辑与策略建议
1.政策驱动的结构性机遇。 北交所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聚集地,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例如,2025年推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拓宽了融资渠道,简化信息披露流程,推动股债联动融资。长期来看,随着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基金、ETF等产品的陆续落地,增量资金将逐步入场,支撑市场估值中枢上移。
2.高成长性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特性。北交所企业普遍处于成长期,2025年新上市公司净利润中位数达8100万元,超越科创板,且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企业盈利波动较大,2024年前三季度仍有15%的公司亏损。投资者需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行业研究能力,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3.差异化配置策略。
进型投资者:可将东财景气成长C作为卫星仓位(占总资产不超过20%),重点关注生物医药、AI算力等政策敏感型赛道,并结合北证50指数季度调仓窗口(调仓后第5日定投)布局。
稳健型投资者:建议以流动性管理能力更强的基金(如东财成长优选C)为主力配置,同时搭配部分北交所指数基金,以6:4的比例组合可将波动率降低至12%以下。
长期布局者:可采用“定投+持有”策略,利用北交所高波动特性积累低成本筹码。例如,周定投在2025年上半年可捕捉到7.05%的单周涨幅机会,而持有1-3年需重点关注基金规模能否突破5000万元瓶颈及指数基金发行进度。
四、阶段性工具
东财景气成长C凭借精准的专精特新布局、灵活的调仓策略和费率优势,在北交所流动性改善与政策红利释放的窗口期,有望成为捕捉20%-30%上行空间的战术配置工具。对于追求高弹性、能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小伙伴,可将其作为北交所投资的切入点;而稳健型投资小伙伴可以等待市场生态进一步成熟后再行介入。 北交所投资的本质,是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押注。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大逻辑下,具备核心技术、持续研发投入和清晰商业模式的企业(如锦波生物、曙光数创)将最终脱颖而出。木同学一定会摒弃投机思维,以产业研究为根基,在政策与市场的共振中寻找确定性机会。$东财北证50C$ @东财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