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沪指一度创下阶段新高,突破3500点。
来都来了,哪怕不看多,至少也别太看空。
当然,经过这几年市场的规训,我想大家对市场的认知也都比较清醒。
第一,在基本面明确复苏之前,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出现大行情的概率不会特别高,因为蓝筹权重股的业绩和宏观环境相关性比较高,机构定价比较公允,会阶段性补涨,但更要等分子端的改善。
第二,市场会继续在中小市值以及有明确产业趋势的科技创新赛道找做多机会。
今年北交所主题、小盘量化策略的产品业绩都不错,产业端也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药等几波大的趋势,这些板块具备一定的弱周期属性,在当下这个时点也比较重要。
但这些板块资金定价已经相对充分了,除非产业端有新的利好消息,否则短期内继续演绎的动能可能不会太强劲,还得找一些人少的非共识机会。
那问题来了,除了这些已经被市场关注到的板块之外,还有哪些冷门的机会被我们忽视了,又有谁相对前瞻的做了布局呢?
谁预判了深海科技的机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加快深海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写入顶层设计,明确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为核心新兴产业。
定调很高,值得重视。
但我们看,目前为止机构在这几个产业上的布局——
航天航空、卫星产业、低空经济都有指数跟踪了,可深海科技呢?
依然还没有指数出炉,主动权益方面也只有相当少数的机构,做了应对。
我用牛股选基功能,选择了机构公募可买的、深海科技方向的重点股,可以看到——
截至一季度末,万家先进制造应该算是在深海经济方向做布局的代表产品。
上半年的净值走势是这样的,最近已经新高了。
在今年一季报中,万家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张希晨,对深海科技方向的配置理由做出了相当详细的梳理。
总结下来就是政策定调高+产业空间广+军用、民用的需求广泛,有政策,有需求,有空间,那就不愁机会,这也是深海科技值得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深海科技其实和国防军工有很多重合之处,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围。
跟医药一样,高端制造也是一个足够大的母行业,不管是军工、机械、智能车,严格来讲都可以算在智能制造这个门类里,而对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制造业是一座富矿,有很多牛股可以挖。
高端制造的整体风格更偏成长,一旦成长回归,这类板块往往能迸发很强的弹性,另一个比较有代表的行业就是TMT。
TMT应该是公认的“渣男”板块,跌的时候会很痛,真涨起来弹性也确实强。
我们知道,万家行业优选、万家经济新动能都属于聚焦TMT的代表产品,前几年确实比较水逆,但从924以来迅猛反弹,今年的涨幅都在20%以上,排名同类前10%。
我觉得既然定位于高成长,波动其实是常态,对想买成长型基金的朋友,就一个核心要求,就是尽量不追高,耐得住寂寞才能吃得到大肉,这点在A股一直有效。
反正,深海科技、低空经济、AI机器人、创新药,这几个大的产业趋势是确定的,也就更需要机构前瞻的研究和及时的产品应对,这样行情启动时才能更好去把握机会,这很重要。
低调的十年期冠军,几个大贝塔都抓住了
上半年的市场其实还不错,所以在半年度业绩数据披露之后,大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场子的热度逐渐回来了。
而在各类榜单数据里,公募的长期业绩表现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我们最关心的,这代表了剔除风格因素后,机构整体的收益获取能力。
让我们看一个最直观的统计,国泰海通证券的基金业绩评价榜单,是业内权威的数据统计榜——
它统计了2015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的权益业绩表现,其中万家基金位居近十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榜首,近十年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51.15%,在8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这个业绩的含金量,相信大家懂得都懂。
说实话,这几年市场风格虽然复杂多变,但万家的权益矩阵总会靠着对大贝塔的前瞻预判和稀缺的选股方法论,拿出比较好的净值表现。
上半年最火的三类资产,一个是港股,有互联网、新消费和创新药大板块流动走牛,推动恒生指数重新突破20000点开启牛市;另一个是量化指增,自去年2024年2月的深坑之后,超额进一步修复;最后是北交所的一往无前,而万家在这三个大贝塔上都有亮眼发挥。
首先,万家港股通精选和万家沪港深蓝筹是同类排名前10的基金,年内收益在25%上下。
其次,在万家今年以前成立的6只指数增强产品中,有5只排在了同类前1/3,3只排在同类前1/4。
最有代表性的万家国证2000指增,已经创下了成立以来新高。
最后看北交所,之前我说过,北交所这么炸裂的牛市其实是被市场忽略了的,而截至2025年6月30日,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近一年回报也超过了130%,跑赢了北证50,也是北交所主题基金里收益前三的存在。
在北交所这种机构覆盖度不高的场地,叶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选股能力。
北交所的某轴承公司,叶勇在2022年市场鲜有人关注时逐步建仓,在2022年报时成为了占总股本3.4%的大股东。
到了2023年一季报披露时,在前十大持仓股里重仓该公司的公募基金,只有万家北交所慧选这一个。
从叶勇建仓到今年一季度最高点算,差不多算是十倍股(Tenbagger),更难得的是从今年一季度叶勇的持仓占比来看,他已经开始逐步止盈了。
不光能找到三年十倍牛股,更关键还会卖,这是他厉害的地方,也印证了他投资策略九字箴言“好公司、低价格、拿得住”。
叶勇比较看重绝对收益,2023-2024年新发的两只基金目前为止都赚钱了,从2018年开始管产品以来,他的基金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仅能涨,更能守得住。
或许,这与他的方法论不无关系。
叶勇具备稀缺的自上而下的周期思维+宏观视野,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大宗商品的研究。
遍观整个买方,像叶勇一样有能力、有观点、还愿意在季报里写3600多字的长文,从需求、供给、估值等多个角度系统性给投资者梳理产业逻辑的基金经理,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多。
简单来说,从供给角度,大宗商品产能周期进入上行通道,距2008年高点已17年,行情还早。
从需求角度,美国制造业回流+非洲等新兴市场基建将推动资源长期消耗,需求更多来源于海外。
从估值角度,资源股PE/PB处历史低位比较便宜,而且盈利确定性+高股息能提供重要的安全边际。
当然我强烈建议大家去读读原文,可以更成体系的感受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论。
写在最后
在A股,有时就得熬得住寂寞,敢于做少数派。
万家基金十年期的冠军并不是偶然,而是公司由上及下合作的结果。
他们公司投研主张尊重包容、和而不同,鼓励基金经理有自己的判断。
而且万家愿意支持基金经理在风格逆势时坚持自己的逻辑,毕竟投资是一个需要主见的职业,有时就是要去人少的地方做左侧的埋伏。
这需要公司和基金经理敢于适当挑战市场的主流意见,更重要的是领先市场的判断。
这方面万家做得一直比较好,种种努力联系起来才有了今天,万家基金在产品布局和基金经理方法论上的前瞻性与稀缺性,以及在投资方向上的一次又一次精准预判。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