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作为刚毕业半年的职场新人,我把每月工资的15%押注在了人形机器人这个「改变世界的十年级机会」。最近在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C(018125)的定投账户里,看着持仓收益从-18%到+27%的过山车,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见证「机器人版iPhone时刻」的到来。

一、人形机器人:站在技术奇点的前夜
1. 从「玩具」到「工具」的质变
去年在汽车零部件厂实习时,我亲眼看到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用0.5毫米精度抓取螺丝,这在两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特斯拉Optimus Gen2已经能完成深蹲、俯卧撑等动作,甚至计划年底在工厂部署数千台。这种突破源于三大技术革命:
- 仿生机械:宇树科技G1的360NM高扭矩电机,让机器人能完成720凌空回旋踢;雷赛智能灵巧手最大负载40KG,兆威机电用微型齿轮实现17个电机封装。
- AI大脑:华为6G系统实现自然语言指令理解,特斯拉FSD算法迁移至Optimus,决策效率提升5倍。
- 成本下探:绿的谐波减速器成本比进口低30%,五洲新春行星滚柱丝杠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国产传感器让核心部件成本下降40%。
2.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催化剂
工信部在7月18日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北京、上海等地百亿级产业基金密集落地。资本嗅觉更敏锐:机器人ETF年初至今份额暴增323%,永赢先进制造近半年净值涨了60%,基金经理张璐直接把70%仓位押注在机器人零部件企业。
3. 量产临界点的「冰与火」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美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遥远,但现实正在加速:
- 订单爆发:中国移动1.24亿元采购智元、宇树机器人,优必选拿到车厂500台意向订单。
- 现实挑战:北京半程马拉松的20台陪跑机器人仅6台完赛,14台因关节过热或平衡系统崩溃中途退场。特斯拉Optimus因关节过热问题暂停采购,原定2025年5000台目标或推迟。
这种撕裂恰如行业现状的隐喻:50%的「商业化」订单本质是公关展示,真正激活万亿市场仍需跨越技术可靠性、成本下探、伦理立法三座冰山。

二、永赢先进制造:穿越产业周期的「精准手术刀」
1. 持仓直击产业链心脏
翻开基金二季报,前十大重仓股里有7家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
- 浙江荣泰: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龙头,特斯拉Optimus上肢模组独家供应商。
- 震裕科技:精密减速器国产替代先锋,切入比亚迪机器人供应链。
- 德昌电机控股:伺服电机全球市占率超15%,配套优必选Walker S1。
基金经理张璐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投概念,只看那些能进入特斯拉、优必选供应链的真龙头」。这种「硬件优先」策略,让基金在2025年二季度逆势跑赢中证机器人指数2个百分点。

2. 高换手策略的「产业洞察力」
张璐的投资风格像「产业侦探」:
- 动态调仓:2024年四季度减仓锂电、半导体,加仓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单季净值增长31.71%。
- 聚焦价值量:优先配置灵巧手(占整机成本25%)、微型电机(占15%)等高价值环节,而非整机厂概念。
- 风险对冲:港股配置比例从10%降至0,避免外部市场波动干扰。
这种策略让基金在机器人板块PE超80倍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精选个股降低估值风险。

3. C类份额的「打工人友好设计」
作为月薪8k的新人,我选择C类份额(018125)有三个原因:
- 零申购费:每次补仓都不用额外付费,适合我这种「小额定投+大额补仓」的策略。
- 持有7天无赎回费:遇到急用钱时可以灵活操作,避免被锁死。
- 销售服务费透明:年化0.4%,比很多主动基金低一半。

三、周定投+实时补仓:对抗波动的「生存法则」
1. 定投的「反人性操作」
我设置了每周五自动定投1000元,但真正让我降低成本的是「实时大额补仓」:
- 技术面信号:当净值单日下跌超2%时,手动补仓2000元。比如6月28日机器人板块因AI退潮回调3.2%,我当天加仓,后来反弹时收益提升5个百分点。
- 产业面信号:看到工信部政策出台、特斯拉公布量产进展时,追加3000元。7月18日工信部重申支持人形机器人,我立即行动,次日净值上涨1.8%。
这种策略让我在4月回调时降低了15%的持仓成本,现在收益率已经跑赢沪深300 22个百分点。
2. 风险控制的「三条底线」
- 仓位上限:科技类基金不超过总投资的40%,避免单一行业过度集中。
- 止损线:净值跌破1.5元(当前净值1.9189元)时,暂停补仓并重新评估。
- 现金流储备:保留3个月工资作为应急资金,确保补仓时有子弹可用。
3. 从「数字游戏」到「文明进程」
在张江科学城参加具身智能大会时,我看到机器人在叠衣服、垃圾分类等场景的表现,突然明白:投资不是赌代码,而是押注「改变世界的确定性」。就像2007年错过iPhone,2012年错过移动互联网,现在如果错过人形机器人,可能会错过整个智能时代。

基金经理张璐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这代基金经理,可能一辈子就遇到两次这样的机会——一次是新能源车,一次就是人形机器人」。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我无法像机构那样调研工厂、测算产能,但至少可以用每月1000元的定投,为自己的认知下注。
最后想说:当Optimus在工厂搬运零件、Walker S1在家庭照顾老人时,我们的每一笔定投,都在为这个更智能的世界投票。而永赢先进制造,就是我参与这场革命的「船票」。@永赢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