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港股开盘,创新药板块就给了市场一个惊喜——药明生物涨超5%,百济神州、药明康德这些老面孔也都跟着往上窜。这行情看着热闹,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扎实: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转折。
说到创新药这波行情,BD(商务拓展)交易绝对是绕不开的催化剂。今年国内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同比翻倍都不止,恒瑞医药前几天刚把PDE3/4抑制剂海外权益卖给GSK,首付款就收了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更是高达120亿美元。这种量级的交易放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越来越常见。政策面也在持续助攻,新出的"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相当给力——高水平的创新药可以自主定价,医保审批还搞"联审通办",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都在提速。
仔细拆解行业数据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现象:上半年创新药子板块净利润增速高达56.1%,毛利率冲到77.7%,而销售费用率反而在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头部企业已经过了靠砸钱推广的阶段,真正靠产品力说话。现在业内公认三个方向最值得跟踪:一类是恒瑞、石药这种管线深厚的综合型药企;一类是有潜力达成大额BD交易的biotech;还有一类就是押注基因治疗、小核酸这些前沿技术的弹性标的。
不过投资创新药从来不是件容易事。且不说那些动辄七八年的研发周期,光是评估管线价值就够喝一壶——同样的PD-1,有的公司能卖出天价授权费,有的可能连临床试验都闯不过去。更别说港股市场本身流动性波动就大,上周还在创新高,这周可能就因为美联储议息会议抖三抖。
这时候就要说说工具的重要性了。对于看好创新药但没精力深挖个股的投资者,$南方恒生生物科技ETF发起联接(QDI$ C(018079)算是个省心的选择。它打包了药明生物、信达生物等30多家港股创新药龙头,近一年97.69%的涨幅(截至8月31日)很能说明问题。比起单押某个企业,这种一篮子配置既能分享行业红利,又能规避单个管线失败的风险。现在额度充足,申购赎回都方便,算是给了普通人参与这场医药革命的门票。
展望四季度,创新药板块还有几个关键节点:10月的ESMO大会可能会披露不少临床数据,年底医保谈判结果也将影响企业现金流预期。另外要警惕的是,如果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成长股估值可能会承压。但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企的全球化才刚起步,现在这个时间点,或许正处在价值发现的前夜。#9月你看好哪条投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