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港股创新药牛市,正书写着与2021年截然不同的产业逻辑。四年前的行情由PD-1抑制剂等产品的本土商业化驱动,依靠医保谈判和院内放量实现增长;而当前的核心引擎已全面转向全球化出海。这一从“本土商业化”到“全球变现”的跃迁,彻底打破了国内市场的价值天花板,推动板块迈向新高度。估值层面,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市盈率正处于2019年4月以来31.2%的历史低位,安全边际显著。更关键的是,随着头部企业海外授权收入激增和研发效率提升,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在内的热门公司预计将在2025-2027年集体实现扭亏为盈,板块迎来盈利与估值双击的黄金窗口。
产业拐点的到来绝非偶然。政策与研发的双重突破,为中国创新药铺设了坚实的上行轨道。政策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构建了覆盖支付、审批、融资的立体支持网络:医保支付改革通过“单独支付”机制释放高价创新药空间;药监局与FDA/EMA实现临床数据互认,大幅降低海外上市成本;港交所18A章持续扩容,2025年新增12家生物科技企业IPO,为行业注入充沛流动性。研发端的技术突围同样令人振奋: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首创新药(FIC)数量覆盖率已达40%(美国为53%),逼近全球第一梯队。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药企的双抗类管线占比近半,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AK112疗效直接超越默沙东的Keytruda,标志着中国创新质量获国际学术界权威认证。
BD(对外授权)出海的爆发性增长,成为价值重估的核心催化剂。全球医药巨头(MNC)面临专利悬崖压力,对管线更新需求迫切,而中国创新药凭借ADC、双抗、细胞治疗等领域的技术领先,成为其最优选择。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总额飙升至519亿美元(94笔),而2025年仅第一季度就达成369亿美元(41笔),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刷新国产创新药单笔授权纪录;信达生物将GLP-1药物以60亿美元授权礼来,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海外收入占比高达63%——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药企已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条,从“成本中心”蜕变为“利润中心”。这种“研发在中国、价值在全球”的模式,正在重塑国际医药产业格局。
港股创新药长牛未改,此时正是借基锁定的最佳契机!$南方恒生生物科技ETF发起联接(QDI$ (018079)紧密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该指数涵盖药明生物、信达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等License-out主力军,前十大重仓股囊括近期达成重磅交易的龙头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爆发式业绩表现:近1年涨幅达到103.78%,以翻倍的强势回报领先市场!投资者无需担忧个股研发波动,即可一键配置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资产,在产业升级与盈利拐点的双重驱动下,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的时代红利。#机构:A股健康牛!沪指4000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