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上周三下午蹲了场线上调研会,结束时窗外的阳光刚好斜斜地照在我家那盆绿萝上。
突然就想跟大家念叨念叨,这几年跟钱打交道的那些事儿——毕竟咱们普通人过日子,谁不是一边算着柴米油盐,一边盼着手里的小钱能慢慢变多呢?

前两年我犯过一个特典型的错。
那会儿听人说新能源火,脑子一热重仓投进去了。
刚开始确实赚了点,买菜都敢多买两瓣蒜。
结果近几年跌得那叫一个惨,我妈来我家看到账户余额,直念叨"还不如存银行吃利息"。
后来又跟风买过医药基、半导体基,就像追着公交车跑,每次气喘吁吁追上了,车却已经要开往下一站。
这次调研会上,李崟经理说的"均衡投资",倒让我想起我妈买菜的习惯。
她总说"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每天菜篮子里总得有肉有素,有当季菜也有耐放的干货。原来投资和过日子真挺像的——你不能顿顿吃红烧肉,也不能光啃青菜,得搭配着来。
有朋友问我,那分散投资是不是买得越多越好?我觉得不是。
就像我家冰箱就那么大,塞太多菜反而容易坏。
李经理说他一般选四五个相关性不高的行业,这点我特别认同。
比如我现在手里的配置,有跟日常消费相关的,有跟科技沾边的,还有点稳稳当当的债券类产品。就像冬天穿衣服,贴身的保暖,外面的防风,层层叠叠着来,再冷也不怕。
说到行业轮动,这两年真是把人折腾得够呛。
上个月还在说人工智能是风口,这个月又轮到新能源反弹了。
我邻居老王,退休后天天研究股市,昨天还跟我炫耀买对了黄金股,今天就愁眉苦脸说银行股跌了。
其实咱们普通投资者哪有那么多精力追来追去?还不如找个靠谱的"配菜师傅",帮着把食材搭配好。

调研会上有人问,现在上证都3600点了,还能进场吗?李经理说可以保持积极,但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买房的经历,当时觉得房价太高犹豫了半年,结果涨得更厉害。
后来才明白,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买,而是买了之后能不能拿得住。
投资这事儿,跟养孩子似的,得有耐心等它慢慢长。
说到资产分散的标准,我有个笨办法——看生活。
就像去年冬天口罩紧俏,我就琢磨医药行业可能有机会;今年身边人换手机的多了,就想想消费电子是不是该关注。
李经理说的"宏观、中观、微观共振",说白了就是从大环境看到行业,再到具体公司,就像咱们先看天气预报,再决定穿什么衣服,最后选件合身的。
为什么觉得均衡投资在现在特别重要?看看咱们钱包就知道了。
工资涨得慢,物价却跟坐火箭似的。
去年我给孩子报兴趣班,一年涨了两百块;楼下铺,从两块五涨到三块。
手里的钱要是不盘活,其实就是在悄悄变少。
但全投股票吧,又怕跌得睡不着觉;都存银行,利息还不够抵消通胀的。
这种时候,均衡配置就像走钢丝时手里的平衡杆,能让人踏实点。

聊着聊着就想说说这次调研会上了解到的一只基金——$招商匠心优选混合A(OTCFUND|017964)$。
其实刚开始我也没太在意,直到看到数据:从2023年5月成立到现在,总回报是46.33%,而同类平均才12.47%。近半年回报29.7%,整体来看,在市场起起落落中能有这样的成绩,确实不容易。

它的投资范围挺灵活,能投沪深300相关的股票,也能投港股,还有20%的比例放在债券上,这跟我理解的均衡思路挺对味。
业绩基准里70%沪深300、10%恒生综合、20%中债综合,相当于既有进攻的拳头,又有防守的盾牌。

我特别注意到李崟经理管理这只基金的思路,跟他管其他产品一样,不盲目追热点,而是找那些宏观、中观、微观都顺眼的机会。
就像他说的,不把29个行业都买一遍,而是挑四五个相关性低的好好研究。
这种做法,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开了十年的杂货店,老板从不跟风进网红货,但总能备着大家常用的东西,稳稳当当做了这么多年。

其实我现在也在慢慢调整自己的投资习惯,不再整天刷财经新闻找黑马,而是学着看长远。就像养多肉,天天浇水反而会死,偶尔浇一次,给点阳光,反而长得好。
投资大概也这样,太折腾反而不如稳住。
最后想跟大家说,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不是什么投资建议。
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
你们平时是怎么配置资产的?遇到市场波动的时候,是怎么稳住心态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互相学习。
投资这条路,一个人走容易迷路,大家结伴而行,总能走得远一点。

#创作扶持计划#
#数字货币拉升!新一轮炒作开启?##两大贴息礼包落地!哪些A股受益?##A股冲击3700点##八月基金投资策略##达人收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