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基金调研团#
日前,有幸参加了一场对工银瑞信基金经理盛震山的调研。
01
有特点的经理
盛震山可以说是一位比较有特点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周期视角、逆向投资、冷门赛道、价值低估、低波稳健,都是他的关键词。
他早前曾任中国电信集团北京市电信有限公司工程师、中国移动研究院项目经理、光大证券研究助理、诺安基金基金经理,并于2019年3月5日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现担任专户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兼任投资经理。
自2023年1月13日以来,他陆续管理了工银精选回报混合、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工银新蓝筹股票、工银聚丰混合等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至今,目前为止累计业绩表现也都不错。
在这次调研中,他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投资理念、投资框架以及对于当前市场的一些看法,不妨一起来看看。
02
追求稳健
在调研中,盛震山提到公募基金近年来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持有体验不佳。
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产品阶段性业绩爆发后高位回落,导致持有人长期亏损。
他希望自己的投资能规避这种陷阱,通过降低波动来优化持有体验,避免规模大起大落对收益的侵蚀。
同时,他也强调要在波动率与收益水平之间找到合理平衡,既不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也不因过度保守而丧失增长潜力。
03
宏中微观的结合
盛震山的投资框架建立在“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研究体系之上,结合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
宏观层面,需聚焦于经济周期的精准定位。
他表示尽管无法精确预测经济走势,但通过历史经验与常识判断,可识别当前所处阶段,比如如信贷扩张期或收缩期,并据此判断顺周期与逆周期方向。
中观层面,产业周期分析需采取逆向思维,重点挖掘市场低关注度、资本投入不足且处于出清尾声的行业,而非追逐热门赛道。
这些领域往往因供给收缩与需求激增而触底反转,如近年磷化工、能源资源板块的典型案例,其早期均处于低估值、低关注状态,最终却因产业格局重塑而释放超额收益。
微观层面,需深入公司经营周期,结合管理层更迭、产品创新、产能投放等动态因素,分析企业自身的成长轨迹。
他认为,无论是管理层的战略执行力,还是产能扩张的节奏把控,这些微观变量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最终,所有分析的落脚点都指向核心指标——长期资产回报率ROIC的研判。
这一指标不仅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终极体现,更是投资决策中价值判断的锚点。
04
冷门低估
关于估值逻辑,盛震山认为,市场常态是优质资产定价偏高,因此需要在低关注度领域寻找被低估的机会。
他指出,在估值实践中需警惕三大局限性:主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
主观性局限源于估值无绝对标准,不同管理人基于经验与认知差异,对同一资产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这种分歧凸显了估值的非客观属性。
动态性局限要求避免静态视角。以红利策略为例,高股息率表象下需动态分析企业盈利与分红的可持续性,警惕周期下行导致回报率衰减。
相对性局限则强调跨行业、跨资产类别的比较。周期股与消费股的估值逻辑存在本质差异,股债性价比轮动亦影响权益资产吸引力。
综合来看,估值判断需结合企业ROE水平、商业模式壁垒及重置成本等多维度因素综合调整。唯有穿透主观差异、动态变化与相对比较,才能构建更具韧性的价值评估体系。
05
重视风控的组合
在组合管理上,盛震山主张构建低波动、高安全边际的投资组合。
他认为,市场热点往往透支未来数年的增长预期,而热门赛道的高估值容易引发双杀风险。
因此,他倾向于通过逆向思维挖掘被市场忽视的领域,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产业周期与估值修复的双重验证。
他也非常重视适度分散下的行业聚焦与低相关性配置,在兼顾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时,追求长期稳健收益。
通常情况下,他会选择5个左右低相关性行业,通过弱相关性或负相关行业的组合来降低系统性风险。
股票仓位则由自下而上选股结果驱动,基于深度研究机会有限性,他管理的工银瑞信精选回报混合通常维持60%-80%的审慎仓位,预留风险缓冲并规避极端押注。
06
一些市场观点
针对当前市场环境,盛震山简要分享了他对光伏、黄金、创新药等板块的看法。
他认为,部分新兴行业已进入估值兑现阶段,需警惕产业过度扩张对资本回报的侵蚀。
他表示,自己更偏好相对传统、预期增长不快的行业,以避免在资产价格高点介入热门行业。
对于市场整体走势,他认为点位预测意义不大,更应关注资产选择与产业周期的匹配。
07
一点期待
自2023年初开始管理公募产品以来,盛震山不仅累计业绩表现不错,今年以来的表现也在同类产品中算是较好。
希望他能继续保持水准,带来更多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