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回到2025年第一天,我会做三件事——给组合装上“后视镜”,给决策系紧“安全带”,给心态留好“缓冲垫”。
先说“后视镜”里的修正。上半年北证50涨39%、人形机器人指数涨29%的行情(Wind数据),放在年初其实藏着两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1月北交所做市商扩容政策落地时,小盘成长股的流动性改善信号已现,但当时我被“大盘更稳”的惯性思维左右,错失了北证50的布局窗口;3月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降价20%的行业报告发布时,我盯着短期波动犹豫加仓,却没看到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板块共振机会。若重来,我会在1月用20%仓位跟踪北证50ETF,3月在机器人指数回调5%时启动定投,不贪抄底但求跟上趋势。
再谈“安全带”的调整。去年底我给组合设的止损线是10%,但上半年黄金股票指数涨28%的行情里,我在2月因某只新能源基金回撤8%就慌忙割肉,后来才发现当时板块估值已到历史低位。复盘才明白:止损不该是“一刀切”,得结合资产相关性——若重来,我会把单一基金止损线放宽到15%,但同时要求组合内股票型基金占比不超过60%,用黄金ETF(上半年避险属性凸显)和高股息债基做对冲,像给汽车装ABS系统,既防急刹失控,又避免频繁制动损耗收益。
最后是“缓冲垫”的心态修炼。恒生科技涨20%的行情里(Wind数据),我在4月因某基金3天涨12%就追高,结果被套在短期高点。现在才懂,投资里“意难平”多源于“既要又要”:既想抓趋势红利,又怕踏空波动。若重来,我会在年初就列一张“能力圈清单”,明确自己只做新能源、AI、消费三个赛道,每个赛道设“观察仓-验证仓-重仓”三档,比如对AI算力板块,先投5%仓位跟踪3周,确认技术落地进度符合预期后再加到15%,用分步验证代替情绪化决策。
其实回头看,上半年的“拍断腿”不是输在信息差,而是输在“用当下的结果苛责当初的自己”。投资没有时光机,但把每次“意难平”拆解成可复制的策略,就是给未来的自己搭梯子。
$东方高端制造混合C$
$东方人工智能主题混合C$
#牛回!沪指站上3500点#
#“反内卷”会成为A股行情新主线吗?#
#特朗普威胁50%铜关税!产业影响几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