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金经理背景与投资理念
李涛拥有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硕博连读背景,2008年进入金融领域,深耕TMT行业十余年,是业内最早一批科技行业研究员。其投资理念基于中国科技生产力进步推动资产盈利提升,强调通过深度研究捕捉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机遇。管理产品注重龙头集中持仓(前十大权重股占比超55%),兼顾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二、市场展望:A股与港股中长期乐观
李涛对A股及港股持战略性乐观态度,核心逻辑在于:
生产力驱动盈利改善:国内科技行业历经2018年贸易战后加速自主可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显著提升;政策与资金共振:AI、半导体等领域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如天量成交),长期资金持续涌入;结构性机会明确: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虽短期受补贴扰动,但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趋势不可逆。
三、科技产业发展三大主线
AI技术革命
应用场景深化:B端(工业、医疗)率先落地,未来向C端渗透,大模型能力持续进化;
算力基建先行:国内AI算力芯片需求激增,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当前依赖进口),英伟达为重要对标;
风险提示:短期应用端难现爆款公司,需警惕估值泡沫。
半导体产业升级
国产替代提速:中美技术割裂背景下,海光信息等硬核科技企业市值弹性突出;
技术攻坚方向:从核心算力向边缘算力延伸,关注存算一体、Chiplet等创新路径。
云服务与数字经济
模式差异:国内云服务由国央企主导(类比水电基础设施),与美股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纯市场化模式不同;
战略地位提升:云资源与AI算力被提升至“国家级基础设施”高度,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四、投资策略与组合构建
标的选择逻辑
硬核科技优先:半导体设备/材料、AI芯片等领域具备“卡脖子”突破潜力,市值弹性最大;
全球化对标:参考美股英伟达、台积电等公司成长路径,挖掘国内隐形冠军;
规避贸易摩擦风险:重点布局内循环为主导的产业链环节(如信创、国资云)。
风险对冲思路
行业分散:搭配储能、电网设备等关联板块,降低单一产业链波动;估值保护:优选技术壁垒高且盈利确定性强的龙头,避免盲目追高。
五、短期与长期平衡之道短期谨慎:
AI板块经历大幅回撤后,当前估值未达绝对低位,需观察业绩验证信号;
长期坚定:未来十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崛起窗口期,硬核科技市值天花板远未到来;
操作建议:激进投资者可逢低布局ETF(如516180),稳健型选手建议定投平滑波动。
六、风险提示
技术路线变革风险(如量子计算颠覆现有芯片架构);地缘政治加剧导致供应链中断;国内AI应用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市场情绪波动引发短期估值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