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还能涨多久?#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财通证券资管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但当我们站在技术爆发的临界点上,不禁要问:这场变革究竟还有多少可能性尚未解锁?从当前发展轨迹来看,AI的上涨空间至少存在于三个维度。
在技术纵深层面,现有AI仍处于"窄人工智能"阶段。GPT-4等大模型虽能模拟人类对话,却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推理能力。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千亿级神经元网络存在量子层面的计算特性,这暗示着AI算法可能还需要根本性的范式突破。当类脑计算与量子计算相结合时,或将打开智能进化的新次元。
应用场景的横向拓展同样充满想象。目前AI渗透率不足15%的医疗、教育等领域正在孕育爆发点。以精准医疗为例,通过整合基因组学数据和实时生理监测,AI诊疗系统有望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预测"的跨越。而在气候变化应对中,AI气候模型的算力提升正在将百年预测压缩到分钟级,这种时空压缩能力将彻底改变人类决策模式。
最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协同效应的乘数增长。就像电力不仅发明了灯泡更催生了全新产业生态,AI作为"智能电力"正在重构生产函数。当数百万开发者基于开源框架进行微创新时,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可能超越线性增长曲线。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AI衍生的"共生经济"规模将超过硬件和软件价值的总和。
AI的发展趋势呈现指数级增长,当前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的加速期,未来增长周期可能延续至2029年。
技术迭代加速
2024-2025年,AI智能体的任务处理能力每4个月翻倍,从完成简单任务到人类1小时编程任务仅需3年。预计到2027年,AI将独立完成人类1个工作日的工作;2028年可完成1个工作周的任务;2029年将覆盖1个月的工作量。
产业融合深化
AI正从“单点赋能”向“全链重构”转变,例如制造业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生产线停机60%,数字孪生缩短研发周期。实体AI(如人形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实现高频复杂场景应用,例如武汉大学开发的“天问”机器人已在咖啡零售等场景商业化。
政策与市场驱动
国内政策强力推动AI应用落地,海外算力基建需求持续超预期。高盛预测AI基建投资未来2-3年仍具持续性,市场可能低估了成本红利释放带来的回报。
当前AI产业正处于技术跃迁期,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增长周期可能延续至20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