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银行板块以超16%的收益率领跑市场,但近期回调凸显高估值风险。在宏观政策"积极有为"推动下,其估值修复与资金增配逻辑未变,需理性评估后市波动与基金选择。
一、银行股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
估值修复需求:银行板块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静态PB仅0.68倍),显著低于历史均值。在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如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金融资产的价值重估需求推动估值修复。
资金增配空间:截至2025年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对银行股配置比例仅3.75%,相较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15.71%的权重,存在近12个百分点的理论增配空间。公募新规强化业绩基准约束,进一步催化资金回流。
高股息吸引力:银行股稳定的分红率(普遍4%-6%)在利率下行环境中成为险资及长期资金的配置首选,叠加居民储蓄向权益市场转移的趋势,形成资金支撑。
二、后市展望与风险提示:
短期波动难免:7月11日回调反映市场对高估值积累的担忧。但基本面未恶化:上市银行不良率稳定,拨备覆盖率充足,且政策面持续推动经济复苏(如宏观政策"积极有为")。
中长期逻辑未变:产业结构优化(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5%)增强经济韧性,降低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金融改革深化(如资本市场制度完善)利好板块估值中枢上移。
三、配置建议与基金选择:
持有策略:短期可观望调整幅度,若估值回落至更具吸引力区间(如PB接近0.6倍),可逢低布局;中长期仍看好红利属性与资金增配逻辑。
$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混合C$ ,聚焦金融地产龙头,受益于银行股估值修复及政策宽松(如地产风险化解);历史持仓显示对高股息、低估值标的的配置偏好,与当前市场风格契合。
银行板块由"低估值+高股息+资金增配"驱动,短期调整不改长期价值。$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混合C$ 可作为核心工具,但需定投分散风险,把握政策红利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