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港股今年领涨全球,可现实却给投资者泼了盆冷水。自 4 月 2 日后,港股不仅跑输全球市场,还陷入了 “冰火两重天” 的尴尬境地 —— 新消费、AI 科技、创新药等成长板块一路狂飙,年内涨幅亮眼;另一边,能源、公用事业这些传统高分红板块,却因盈利放缓、AH 溢价缩小,估值连连承压。
这极端分化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其实,资金流向就是关键推手。南向资金一边重仓高成长赛道,一边布局高股息资产,打得一手好算盘;外资却因产业落地难、地缘风险大,持币观望,进一步加剧了板块间的冷热不均。而政策信号更像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市场的千层浪,AI 政策利好下科技股暴涨,消费复苏预期又让新消费板块热闹起来。
虽说南向资金 5 月初至今已狂涌入 760 亿港币,港股看似热闹,但投资者纷纷扎堆热门板块。现在新消费、科技股的交易拥挤度,已经到达高位,不少 AI 概念股甚至提前透支了 3 年的盈利预期,高估值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情绪退潮,回调风险不容小觑。
不过,危机中也藏着转机。AH 溢价指数跌破 128 点,创下近 5 年新低,这既说明港股估值吸引力大增,也意味着南向资金定价权变强,港股估值体系正在重构。
面对这样的市场,投资者该怎么做?在资金分化里看清配置逻辑,在估值割裂中挖掘错杀机会,才能在港股市场笑到最后。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建议投资者选择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的基金。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在购买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