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我的创新药投资心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你好,木同学是地球村的木同学。
借东方红这个财天富地,聊聊木同学的创新药投资七年:从追风口到读懂产业的修行
2019年那个深秋,木同学在医院陪诊时偶然听到肿瘤患者家属讨论"PD-1进医保"的消息。当时还不懂什么是程序性死亡受体抑制剂,只记住了"原来抗癌药降价后能卖得更好"这个反常逻辑。这个偶然的瞬间,让木同学一头扎进了创新药这个充满矛盾与机遇的投资赛道,开启了一场跨越七年的认知迭代。
初识:政策红利下的盲目乐观(2019-2021)
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次将PD-1抑制剂纳入目录,信迪利单抗年治疗费从28万元降至7.8万元。当时市场普遍担忧降价会打击企业利润,木同学却在年报中发现了惊人数据:该药2020年销售额暴增954%,印证了医保"以价换量"的魔力。这种政策驱动的放量效应让木同学兴奋不已,开始疯狂搜集创新药资料。
2020年初,木同学注意到百济神州正在开展Zanubrutinib对比伊布替尼的全球3期临床,这款BTK抑制剂在套细胞淋巴瘤适应症上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数据。看着美股创新药企动辄数十倍的涨幅,木同学不顾它尚未盈利的现状,在港股通开通后立刻重仓买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中国创新药终于要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了。
2021年堪称创新药的"ADC元年",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成为首个国产ADC药物获批,更以26亿美元授权给Seagen。这个"中国智造"出海的案例让木同学热血沸腾,又追高买入多只ADC概念股。那一年,木同学的创新药组合收益率一度突破60%,身边不少朋友都来请教"秘诀",木同学俨然成了半个专家。
深跌:研发黑箱与周期阵痛(2021-2023)
狂欢在2021年下半年戛然而止。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开始显现威力,某款PD-1抑制剂年治疗费从11.8万降至3.9万,降幅高达66%。更致命的是,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在美国上市后销售不及预期,2022年公司净亏损扩大至146亿元。木同学的持仓从浮盈60%变成亏损40%,每天看着账户缩水却束手无策。
2023年是最煎熬的时刻。恒瑞医药因为多款仿制药集采降价,加上创新管线青黄不接,股价从97元跌至34元。木同学曾经坚信"创新转型"的老牌药企,市值蒸发超2000亿。
那段时间木同学每天研究临床数据,却发现自己连"客观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区别都搞不清。
今年5月三生制药60.5亿美元的License-out交易让木同学彻底顿悟。这笔PD-1/VEGF双抗的海外授权,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从"me-too"到"全球新"的质变。木同学突然明白,这个行业的投资逻辑早已从"赌获批"变成"看全球竞争力"——就像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虽然初期销售不及预期,但凭借头对头临床优势,最终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感悟:创新药投资的三重修行
七年下来,账户曲线从陡峭的山峰跌入谷底,再缓缓爬升,教会木同学的远比收益本身更珍贵。
第一重修行是理解政策与市场的平衡术。医保谈判平均54%的降幅背后,是创新药进入医保后平均208倍的销售额增长。这要求木同学既要看懂"降价"的短期冲击,更要算清"放量"的长期价值,就像2024年谈判成功的38个创新药,虽然价格下降,但通过医保基金的杠杆效应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第二重修行是识别真创新与伪概念。在ADC赛道热潮中,木同学曾混淆"新靶点"与"真价值",后来才学会看临床数据: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在胃癌适应症上ORR(客观缓解率)达41.7%,而同类药物平均仅20%左右。真正的创新必须有临床价值的硬证据,就像今年ASCO会议上中国药企公布的PD-1双抗数据,头对头击败K药才是硬道理。
第三重修行是建立跨周期的配置思维。单一药企的研发失败率高达90%,但创新药指数却能穿越周期——恒生创新药指数在2021-2023年跌去68%后,2025年上半年反弹60%。这让木同学学会用"核心仓位(龙头药企)+卫星仓位(高潜力Biotech)+对冲工具(CXO板块)"的组合应对波动,就像$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C$

同时配置康弘药业和科伦博泰生,实现攻守平衡。
如今更深刻体会到创新药投资的魅力:它不仅是财务回报的游戏,更是见证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原创的修行。那些深夜研读的临床报告、跟踪的政策文件、分析的交易案例,最终都化为对产业本质的理解——真正的创新药投资,赚的是时代进步的钱。@东方红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