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A$&$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C$;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创新药这个看似高深的领域产生交集。通勤途中,偶然看到三生制药那笔12.5亿美元的出海交易新闻,便N开始关注这个行业。现在回想起来,这半年在创新药投资上的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一、创新药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第一次听到那些"靶点""临床三期""License-out"的专业术语让我一头雾水。但当我真正去了解这个行业后,发现创新药的优势其实很实在。
首先是政策给的"定心丸"。今年7月出台的"十六条"就像给创新药企业发了张VIP卡,从研发到报销一路绿灯。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现在回头看,当时敢于布局的车企都赚得盆满钵满。
其次是实实在在的赚钱能力。以前总觉得创新药就是烧钱搞研发,但看看现在,像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一年能卖20多亿,荣昌生物的ADC药物海外授权费就赚了26亿美元。这比某些靠补贴活着的行业强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护城河够深。一个好药从研发到上市要十年,投入十几个亿,这种门槛让后来者很难追赶。就像江琦经理说的,创新药是"赢家通吃"的生意,一旦成功就是几十倍的回报。
二、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这个问题我纠结了很久。看着创新药指数从低点涨了40%,心里直打鼓:现在估值是不是太高了?
后来请教了专业朋友,才知道看创新药不能简单看PE。很多企业刚实现盈利,用PS(市销率)更合适。比如某龙头药企,虽然PE看着高,但考虑到管线里还有5个三期临床的药,未来收入可能翻几番。
江琦经理的季报里有个观点很启发我:创新药投资要看产品周期。现在国内有37个创新药进入全球三期临床,未来三年会是上市爆发期。这就好比种果树,现在刚好是开花的时候,离结果还有段时间。
三、我的真实投资心路
说实话,这波行情我属于"买少了"的那批人。年初只敢拿5%仓位试探,现在看着创新药板块领涨,肠子都悔青了。但仔细想想,这种心态要不得。
投资不是赌博,与其懊恼"买少",不如好好总结经验:
1. 对政策敏感度不够,没意识到"十六条"的含金量
2. 被前几年的下跌吓怕了,缺乏逆向思维
3. 研究不够深入,不敢下重注
现在我的策略是:保留底仓,逢低分批加码。就像江琦经理说的,创新药投资是长跑,不必计较短期得失。
四、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
在众多医药基金中,我最终选择了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式(015053),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 基金经理是真正的"科班老将"
江琦经理有14年医药投研经验,既是上海交大生物工程本科,又是金融学硕士。这种"理工+金融"的背景,在创新药投资领域简直是"开挂"。她跟踪PD-1药物已经十年,对ADC药物的布局也比市场早两年,这种专业积淀不是短期能追赶的。
2. 操作风格很"接地气"
不像某些基金经理整天谈宏大叙事,江琦经理的季报总能说到点子上。比如2024年三季度明确转向创新药,2025年重点布局出海品种,这些判断后来都被市场验证。她的组合既有稳健的转型药企,也有高弹性的biotech,这种"攻守兼备"的策略很适合震荡市。
3. 公司实力有保障
东方红的医药投研团队有20多人,每年调研上千次。更难得的是,公司自购了5000万该基金,这是真金白银的表态。最新年报显示机构持有占比超40%,说明专业投资者也认可。
4. 历史业绩经得起考验
虽然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但银河排名同类第3的三年回报(截至2025.6.30),至少证明基金经理有能力穿越周期。特别是在2022-2023年医药寒冬期,基金回撤控制明显好于同行。
投资创新药这半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作为普通上班族,我们既没时间跟踪每个临床进展,也没能力评估药物市场潜力。选择像$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C(OTCFUND|015053)$这样由资深经理管理的基金,可能是参与创新药投资最务实的方式。
回头看,创新药的投资逻辑其实很简单:中国需要自己的创新药,老百姓需要更好的药,资本市场需要新的增长故事。这三重需求叠加,可能就是未来十年的投资主线。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我的策略是控制仓位、长期持有,让时间成为创新药最好的朋友。
@东方红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