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在经历三年的蛰伏之后,今年给投资者演绎了出精彩的行情。从获得海外巨额授权,到医药研发实力跃升国际一流,再到各类政策发力支持,医药行业迎来多重机遇,广阔前景正在徐徐展开。
十五年来深耕医药行业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基金经理江琦,对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憧憬:“医药行业的长期超额收益,本质来自科技成长驱动的价值创造。创新药是未来增速最快的医药子行业,中国创新药目前处于1的阶段,未来将迎来从1到10的发展阶段。”
01医药投资的关键词:组合、周期、成长
医药行业是一个专业性要求很高的研究领域,江琦正是一位拥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研究经验的基金经理。她拥有上海交大生物工程本科和金融学硕士的复合背景,十五年来一直从事医药行业研究工作,曾任中投证券、海通证券医药分析师、中欧基金投资经理、中泰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2020年加入东方红资产管理,2022年3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任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015052,C类:015053)基金经理。
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成立以来,恰逢A股市场震荡下行周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业绩比较基准下跌16.94%的背景下,东方红医疗升级A获得了36.12%的收益率,超额收益达到53.06%。过去一年医药行业实现底部反转,东方红医疗升级A大涨47.5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4.37%,超额收益达到33.17%。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015052)近三年净值增长率在银河排名同类40只基金中位居第3名。
注:数据来源基金2025二季报,截至2025.6.30。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出色的基金业绩源于江琦长期的研究积累和科学的组合管理。医药行业投资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细分子行业繁多,技术进步和迭代迅速,江琦成功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组合管理理念——通过多样化配置应对市场波动。
江琦对于医药行业投资的核心是“组合+周期+成长”:通过多元组合应对行业复杂性,结合子行业周期动态调整配比,长期聚焦科技成长,短期兼顾低估值与转型机会,同时以持续学习和逆向研究捕捉左侧机会。尤其在创新药领域,前瞻性布局和技术敏感度是投资关键。
组合管理是应对医药行业复杂周期的重要方法。江琦在医药板块内构建“多元组合”,涵盖成长股、低估值转型股、低估值白马股、现金流稳定型企业等,根据不同阶段调整配比,平衡风险与收益。
“长期来看,医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成长,这类企业能创造最大收益,但短期需结合子行业周期动态调整。比如,2010-2011年的化学药、2011-2014年的器械、2015年的互联网医疗和基因细胞治疗、2016-2018年的化学药、2019-2021年的CXO消费医疗、2022-23年的中药化学药、2024年开始的创新药等。”江琦表示。
在日常跟踪研究中,江琦将医药板块分为18个子行业,通过细分跟踪验证子行业选择的正确性,确保组合配置与行业趋势匹配。管理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基金以来,江琦结合行业变化调整投资组合结构,2022年她进行了抗风险导向的组合构建,在行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优先选择风险抵抗能力强、低估值且具备拐点的企业。同时,中药受到政策支持,成为重点配置方向之一。这期间,她重点布局了三大类医药企业:从底部区间回升的化学药转型公司、中药国企、低估值且现金流稳定的企业。
随着环境边际改善,2023年起江琦在组合中逐步提升成长股配比,在抗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向高成长倾斜。2023年一季度她的组合开始涉足创新药,2024 年上半年进一步减少低估值医药股,增加创新药的比例,到2024年三季度形成以创新药为核心的组合,并优化内部结构平衡风险:一部分仓位为高成长属性的创新药,另一部分仓位为低估值转型创新的公司(这类公司具备估值安全垫,同时能享受创新红利)。
江琦的组合管理展现出科学而严谨的思路:一是动态配比、适配环境的思路,根据宏观环境、政策变化及行业周期,调整 “低估值抗风险”与“高成长” 的配比,压力期侧重抗风险,环境改善后向高成长倾斜。二是拒绝“纯低估值”,注重成长,优先选择具备增速拐点的企业,规避“纯低估值但无成长”的标的。三是有节奏布局创新药,体现了组合的特性,从 2023 年一季度开始,到 2024 年三季度集中配置,体现“逐步验证、重仓确定性”的思路,同时通过低估值转型创新的公司对冲高成长属性创新药的波动风险。
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最新的2025年二季报显示,江琦保持了在配置上的策略延续,保持了对于生物药、化学药、创新药的配置,结构上增加了科创板创新药和香港创新药的配置,香港创新药持仓增加到20%左右,维持了个股数量和个股集中度,做了小仓位的变化,整体进一步增加了组合的弹性,同时在6月底开始小仓位挖掘一些新的底部区间公司。
02创新药有望迎来“1-10”的发展阶段
“如果说2022-2024年的医药选择是比较艰难的,对于子板块和个股的选择都一样,2025年开始的选择变得容易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了,创新药是产业发展的明确趋势和方向,并且进入了收获期。作为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投入期,进入收获期时,可以期待这个收获期比较长。可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一年以上几年为维度看待这个收获期。如果从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的角度,我定义第一个投入期十年是2015-2024年,这个收获期的第一阶段在2025-2029年,因此对于这一轮创新药的发展如果从0-10的发展,刚刚走过了0-1的脚步,现在正从1往上迈进,对未来我充满信心和热情。”江琦在基金二季报中作如上表示。
中国创新药行业历经过去十年积累,当前处于从 “0-1” 向 “1-10” 跨越的关键阶段。2025 年被视为创新药收获期的起点,行业正逐步显现“开花结果” 的信号:一是新产品上市放量并兑现利润,部分公司市值随业绩兑现大幅提升,体现“产品放量到利润增长再到市值扩张”的逻辑。二是企业快速增长并实现 “减亏或盈利”,部分创新药企业随着产品上市,收入增速陡峭,逐步减亏甚至盈利,验证商业化能力。三是研发进入后期,部分企业的核心产品已进入临床后期,即将在国内获批或在美国开展注册临床,商业化确定性高。
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4年,我国已累计批准上市创新药197个,每年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由2018 年的11个上升至2024年的48个。2025年上半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达到43款,其中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有 40款,跨国企业研发进口3款,国产创新药占比达到93%。2025上半年的43款获批直逼2024年全年的48款,创新药研发成果体现出速度快、国产化率高的特点。
江琦认为,下一阶段创新药有望迎来“1-10 ”的爆发阶段,更多创新药产品在国内上市放量,同时海外市场将出现代表性新药,行业从“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盈利” 阶段。海外大药企愿意与国内药企联合开发并承担部分临床成本,实质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随着临床进展推进、上市申报临近,相关企业的估值将从 “研发阶段” 转向 “商业化预期”,参考海外同类产品的峰值销售测算,打开市值空间。
“未来几年创新药的基本面进展将非常迅速。”江琦解释,创新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从利润很小到利润很高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药会经历多个关键节点,如一期、二期、三期临床数据的发布,国内外临床的成功,以及国内外上市后的销售收入。这些过程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公司才能从小规模成长到收入和利润的兑现。因此,创新药的超额收益并非短期现象,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识别真正能够兑现的公司。
03持续学习和前瞻性研究是必备能力
在江琦看来,医药行业的长期超额收益,本质来自科技成长驱动的价值创造。只有把握住“技术突破 + 产品创新” 带来的变化,才能捕捉到公司成长壮大的机会。这类技术创新型公司通过解决人们“生存质量提升、生命延长”等核心需求,能够实现利润从几千万到几十亿、市值从几十亿到千亿的跨越。
“当下创新药行业正处于类似的成长周期——大量产品从无到有,针对肿瘤、慢性病等领域提供突破性治疗(如延长生存期、优化给药方式),未来将诞生新一批高成长公司。双抗、细胞基因治疗(CGT)、ADC(抗体偶联药物)、创新小分子……各技术平台都有机会。创新药是一个由基本面推动的长周期行情,中间波动难免,以终为始。”江琦表示。
投资创新药行业要求基金经理具备全面的研究素养。江琦认为,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能力是核心,因为创新药技术迭代快,比如 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多抗、基因疗法等发展快速。前瞻性研究也是必备素养,提前布局技术平台研究,唯有靠深度研究锻造独立认知,才能看清产业剧变的十字路口,并且有勇气下注,前瞻性研究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才能领先于市场“一点点”。此外,还需要提高风险意识,聚焦运营努力、合规经营的公司,在行业困难期仍保持关注,捕捉反转机会。
2014年,PD-1抗体药物O药、K药在海外首次获批上市,江琦便关注中国药企在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2015年,基因药物、细胞治疗初露端倪,国内公司大多还是”小苗”,她早已入局研究;2018年之后江琦曾花力气对 ADC技术进行跟踪,尽管当时全球尚无成功案例,但她通过临床数据预判其潜力,最终在2022-2023年技术爆发期成功把握机会。2023年以来,全球目光聚焦糖尿病与减重市场,当时她便判断,营销能力强、管线布局延展性强、产品效果数据更好的公司将从中获益。
“创新药的超额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持续存在,但从底部起步时的超额收益最为显著,容易被发现。后续的超额收益则取决于投资者的认知和对信息的解读能力。”江琦认为,对于创新药企业的评估,应当从全球竞争力和国内商业化能力角度来分析。判断全球竞争力,优先选择“全球前三”的创新药产品,排名直接决定估值与市场空间;需关注与全球大型跨国药企的战略性合作,合作越深入商业化确定性越强。考察国内商业化与运营能力,需关注产品领先竞品的时间,领先越久,先发优势越明显;企业销售团队、渠道管理能力突出,也有望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后,重点看收入放量速度与费用率控制,反映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近年来创新药产业政策持续推出。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继续支持创新药、创新型医疗器械、罕见病用药物与医疗器械的发展。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
江琦强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这能为中国创新药支付端改革带来里程碑式的意义,商保不仅为真正的创新药提供合理定价与更长生命周期,改变估值逻辑,还会促使企业提升商业化能力,最终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创新” 转型。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药刚性需求、人们对于生命质量提升的需求,以及医药行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将共同推动医药行业迎来广阔的前景。
注1: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排名数据来源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中国公募基金长期业绩榜单》,截至2025.6.30,同类基金指:医药医疗健康行业股票型基金(A类)。
注2: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成立于2022.3.29,2022.3.29至2022.12.31、2023年、2024年净值增长率为1.48%、2.66%和-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8%、-10.16%和-9.99%。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7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经汇率估值调整)10%+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20%。 基金经理:江琦(2022.3.29起至今)
风险提示: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为股票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参与债券回购的风险、参与股指期货的风险、参与国债期货的风险、参与股票期权的风险、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投资科创板股票的风险、投资北交所股票的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本基金特有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风险)、参与存托凭证的风险、发起式基金自动终止的风险、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本基金的风险等级评级结果请以销售机构的评级为准,请投资者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购买相匹配的风险等级产品。本基金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