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中国创新药领域经历了两轮关键的价值重估。首轮始于新年之初,DeepSeek引发的AI革命震撼全球资本,带动中国资产整体价值重估浪潮,创新药资产借势板块普涨实现估值提升。第二轮价值重估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驱动逻辑:创新药企业凭借丰富的管线储备,通过授权出海获得高额首付款,证明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次,中国创新药凭借内生增长动能,真正站到了价值发现的聚光灯下。
市场骤然升温,也让觊觎短期快速反弹的“速胜论”与浸润悲观情绪的“速败论”在医药产业发生碰撞,而创新药无疑成为焦点。
然而,褪去狂热,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此刻,唯有拨开喧嚣,才能窥见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真实图景——一场由政策引领、资本赋能、产业落地共同驱动的“共振式催化”已然启动,正将整个行业推向新发展周期的潮头。
01喧嚣褪去,以前瞻性锚定长期趋势
在市场的潮起潮落间,随波逐流者与驭浪前行者的分野愈发清晰。长远来看,当前的热点不仅是短期催化剂,更可能转化为驱动中国创新药市场长期增长的核心动能。对此,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医药基金经理江琦,给出了她的洞察:当下行情值得积极关注,但更需要着眼长期、精挑细选、谨慎出手、耐心守候。
这份对长期价值的笃定,源于江琦14年深耕医药领域的深厚积淀。她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药企的逆袭之路,在创新药投资领域,堪称一位具备前瞻视野的领跑者。
2022年3月29日,江琦掌舵的东方红医疗升级正式扬帆起航。彼时正值“资本寒冬”,一二级市场对创新药投融资热情下降,全年医药指数表现不佳,国产新药首次IND数量虽保持小幅增长,但首次获批品种却同比下滑较多。
数据来源:《创新药手册2023——产品为王,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华创证券
虽然当时创新药并不是市场的主流,但江琦其首份季报中便前瞻性指出:“创新药、创新器械的发展可能出现拐点”,并强调要坚持把握医药的长期趋势,通过组合管理的方式抓住机会。同时保持研究的热情度和敏锐度,以争取做到及时发现新的技术和新的趋势。
知行合一,凭借深厚的行业研究功底,江琦长期密切追踪创新药研发管线、技术实力与市场潜力,并提前筛选出了一批兼具核心竞争力与高成长性的创新药企,早在2022年东方红医疗升级成立之后便有所布局。此后,她持续拓宽投资版图——既锚定现已领跑行业的创新药企,又积极挖掘传统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成功转型的潜力标的。
江琦坦言,前瞻性听起来容易,实则需要深厚的积累才能领先市场半步。在她看来,医药是典型的长期成长性行业,超额收益的源泉在于持续深入的研究积累。面对二级市场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和追逐短期热点的倾向,她始终认为,医药投资更需要沉下心来,去做那些“短期看似无用,却具备长期价值”的研究功课。
这份定力与坚持,正是她前瞻布局的坚实根基。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自药政改革启动以来的第十年,江琦表示如果以一个周期为单位,十年的产业、资本、人才、时间的投入,这个行业到了产出的周期,因此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产品获批、产生收入、产生盈利,并且创新药的收入和利润的爆发力正在显现。在这样的行业发展浪潮中,江琦和她管理的东方红医疗升级基金,正凭借专业与前瞻,为投资者把握创新药新周期的机遇。
02行情潮起,创新药十年磨一剑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正如江琦所言,是一部十年磨砺的奋斗史。从2015年药审改革破冰,拉开了行业变革的序幕,此后行业不断进阶,跨越“Fast-Follow”“Me-too”阶段,迈向“First-in-class”,正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十年栉风沐雨积淀成厚积薄发——创新药在202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行业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站在了全新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向着更高目标加速进发。
当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BD(商务拓展)出海迎来爆发,多重利好推动国内创新药企迈向全新发展阶段。其中政策支持,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就像江琦曾在2024年一季报中便前瞻性地指出:“未来可能在资金、商业保险支付体系、审批进一步加速、定价更加宽松和自主等等方面看到更多的变化。如果政策的进一步变化逐步落地出现,对于创新药行业,我会更加乐观。”
江琦的这番洞见也在今年迎来双重印证。6月16日两则分别来自药监层面和医保层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为创新药发展再添强劲动力:在审评端,国家药监局就优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征求意见,其核心目标直指“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这将显著缩短研发进程的关键环节。
在支付端,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药价谈判方案出台前,召开《2025年国家医保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会议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丙类目录/商保目录)纳入整体工作方案,为高价值创新药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准入通道。近年来政策的不断落地为长期困扰创新药行业的“审评慢、支付难”两大瓶颈带来了实质性的破局曙光。
资料来源:《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天风证券,2025.06.24
随着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创新药商业化进程正驶入快车道,而BD模式出海,也正驱动中国药企加速国际化。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小公司缺乏临床和商业化资源,而大药企亟需补充管线,BD交易因此成为双赢桥梁。国内药企不断凭借License-out模式出海,将在研产品授权给海外药企,获取首付、里程碑款及销售分成,进而分摊风险与资金压力,模式已初步获验证。
今年以来,海外巨头争抢中国创新药优质资产的趋势显著加速,BD交易量价齐升。据统计,1-5月中国药品领域License-out达57笔,较去年同期增长23.9%;期间首付款激增近4倍至27.4亿美元,总金额486.9亿美元已逼近去年全年水平,超50亿美元大单频现,足见中国创新药的全球价值跃升。
资料来源:《关注创新药行情全面扩散下的投资机会——2025下半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申万宏源证券,2025.06.09
License Out交易的火爆,不仅为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现金流,助力核心管线海外推进,也让跨国药企看到中国创新药的潜力。十年磨一剑的锋芒下,国内龙头创新药公司正逐步进入扭亏为盈的阶段,商业化盈利加速兑现,创新药出海正循环或许已悄然启动。
03供需发力,新形势下的新医药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随着中国创新药企正加速突破,扬帆出海,如今创新药领域的浪潮已初见端倪,这些2025年的闪耀时刻,正为行业的长期增长积蓄动能。
支撑这份增长底气的,首先是持续攀升的市场需求。从更长期的维度看,健康是人类永恒的刚需,而创新药作为攻克复杂疾病的关键武器,其需求远未触顶。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借鉴日本经验,老年群体的医疗支出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人群,这将持续驱动创新药需求增长。与此同时,医保作为核心支付方、医生处方行为以及疾病谱的演变,共同构成了需求的坚实基础。正如江琦所言:“对于创新药的需求也许才刚刚开始。”
需求端的增长态势,离不开供给端的强力支撑。伴随行业转型升级,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能力近年来突飞猛进,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已跻身全球前列。聚焦研发管线,在细胞疗法、ADC、双抗溶瘤病毒、三抗/多抗等技术赛道,中国在研管线已超越美国,排名全球第一;再看研发进度,若将相同靶点和类型的创新药视为同一赛道,全球在研创新药共覆盖3212个赛道。其中,中国企业的在研产品参与了1300个赛道(覆盖度达40%),并在其中716个赛道(占比22%)的研发进度上拔得头筹。
图:中国创新药在细胞疗法、ADC双抗等赛道
在研管线排名第一
图:中国产品在716个赛道(22%)的
研发进度排名第一
资料来源:《从供需看,中国创新药能从海外分成多少钱?》,华福证券,2025.6.9
多端的协同发力,也正转化为市场增长曲线。根据机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院内销售+院外销售+BD首付款和里程碑)近55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30年有望突破20000亿元人民币,相较2024市场规模增长高达264%。
数据来源:《深度:创新突破,出海拓疆》,东吴证券,2025.6.6
展望2025年及更远的未来,江琦对于医药行业的政策稳定性保持乐观,对于行业增速的修复保持乐观。在她看来,中国创新药的“开花结果”或许正始于当下。这种判断既基于她长期的行业研究积累,也在其管理的基金投资布局中有所体现。
根据其在管的东方红医疗升级的2025年一季报,在配置上加大了对创新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布局。同时,江琦还调整了持仓结构,缩减个股数量、提高个股集中度,以集中押注核心标的,提升投资锐度。
在江琦的掌舵下,东方红医疗升级展现出卓越的抗周期能力,净值曲线持续攀高。自2022年3月29日成立至2025年6月25日,基金A类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37.95%,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和全指医药指数分别下跌超16%和25%。横向对比,截至2025年5月31日,该基金A份额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在银河同类44只基金中高居第2名(注1)。亮眼的成绩单,正是江琦对行业乐观判断与投资策略有效性的有力证明。
数据来源:东方红资产管理,净值数据已经托管行复核,业绩比较基准及指数数据来自Wind,2022年3月29日-2025年6月25日,根据净值披露首日数据进行调整。
立足当下,江琦表示在未来的方向选择上,随着产业趋势的明确,她将更加明确创新药方向,包括生物科技创新类公司和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公司。在公司选择上,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会优选两大类:1、有强成长性或者成长潜力的公司;2、拐点型的低估值公司。在两大类公司中优选标的。
潮渐起,风渐涌,一场从政策引导、资本放大到产业兑现的共振式催化,正推动中国创新药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站在变革的洪流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或许唯有慢一点、稳一点,选择与具备专业洞察、长期视野的基金管理人同行,才能在时代赋予的机遇窗口中,走得更远一点。
注1:排名数据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2024.4.1-2025.5.31,同类产品分类为1.2.1 医药医疗健康行业股票型基金(A类),共计44只同类基金产品。注2:本基金A类份额2022年3月29日成立,2022-2024年度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48%、2.66%和-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8%、-10.16%和-9.99%。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7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经汇率估值调整)10%+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20%。江琦自成立之日开始管理本基金。
资料来源:
1、《国家卫健委: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 占比将超30%》,央视网,
2、《创新药手册2023——产品为王,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华创证券
3、《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天风证券,2025.06.24
4、《关注创新药行情全面扩散下的投资机会——2025下半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申万宏源证券,2025.06.09
5、《从供需看,中国创新药能从海外分成多少钱?》,华福证券,2025.6.9
6、《深度:创新突破,出海拓疆》,东吴证券,2025.6.6
7、《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医保新政值得期待》,华夏时报。
8、《创新药投资手册:从盈利到BD爆发,创新药如何投资?》,方正证券,2025.6.11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所述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不代表东方红资产管理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东方红资产管理不对任何依赖于本材料任何内容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本材料所载信息截止至2025年6月有效,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本材料知识产权归东方红资产管理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发、转载、截取或完整使用本材料所载内容。
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是一只股票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本基金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本基金参与债券回购的风险、参与股指期货的风险、参与国债期货的风险、参与股票期权的风险、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投资科创板股票的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本基金特有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风险)、参与存托凭证的风险、发起式基金自动终止的风险、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本基金的风险等级评级结果请以销售机构的评级为准,请投资者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购买相匹配的风险等级产品。本基金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