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大家可能更关注基金产品、基金经理及基金公司,对于基金销售机构的关注没那么多,这篇就来聊点基金销售机构的事儿。
代销≠上架
即便大家平时不怎么关注销售机构,但是日常交易的时候,大概也能了解到,销售机构要代销某只基金,才能在这家销售机构买到这只基金。
不少人可能下意识以为,如果某家销售机构不卖某只基金,就是没有代销该产品。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有代销资格,但是未上架销售。也就是可以卖但是不卖。
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说基金公司可能跟其他销售渠道有特别的安排,再比如说销售机构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对代销产品进行一定的筛选,当然代销本身是个商业行为,从生意角度不想卖一些费用少甚至可能不赚的产品也无可厚非。
还有一种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代销机构人力不足,没时间上架……别笑!上架产品还真不是很简单的事儿,有的代销机构不是很大,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由于销量也有限,主要集中于重点产品,所以相关机构也不是特别着急上架。
划重点
既然说到了重点产品,那就接着聊聊所谓的“重点产品”。市场上的产品有很多,上万只基金,如果不是“基金超市”模式的话,销售机构势必要“划重点”,把精力集中起来。
有的销售机构喜欢把重点打在产品类型,比如说当年重点推主动权益,后来转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现在又在磕指数增强基金。再比如有的习惯于主动权益,后来转向债券基金和“固收+”。
有的销售机构喜欢把重点打在具体产品上,就是推某些产品。
至于划重点的理由,就比较复杂,只能说处在不同的位置,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点和看法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
奇思妙想
为了卖更多的产品,销售机构有时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出来。当然,这里主要面向的还是手里资金量较大的机构客户,而非个人投资者。
比如说定制基金产品,直接沟通上下游基金公司和机构投资者,定制出符合客户的基金产品。前些年所谓的“打新基金”便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些其他的,就不多举例了。
再比如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货币基金近一年来,明显加强了对于大资金的限购,其实这事儿跟个别销售机构大有关系,他们引导机构客户在周四申购周三赎回,对于基金平稳运作和收益有不利影响。现在基金公司基本上都在限制这种行为。
就酱儿吧,有时间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