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市中寻“恒乐”#
鱼与熊掌兼得?$博时恒乐债券A$ 基金的“固收+”突围之道。
在利率持续下行、资产荒加剧的2025年,投资者正陷入两难困境:纯债基金年化3%左右的收益难以抵御通胀侵蚀,而权益市场的剧烈波动又令人望而却步。这种背景下,二级债基凭借“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独特设计,成为平衡风险与收益的优选方案。以博时恒乐债券A基金(014846)为例,其通过利率债构筑安全垫、权益资产捕捉弹性的策略,在震荡市中展现出“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为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提供了新思路。
一、债券打底:利率债构筑抗波动基石
博时恒乐债券A的债券仓位长期维持在88%以上,其中超65%配置于政策性金融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利率债 。这类资产具备三重核心优势:
1. 免税红利锁定
基金持仓中超50%债券为2025年8月前发行的存量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相较新券税后收益提升0.8%-1.2% 。以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7%计算,免税效应可将实际收益提升至1.85%-1.9%,显著高于普通信用债。
2. 流动性溢价增厚
重仓的24特国01、24特国05等超长期特别国债,因“资产荒”背景下机构配置需求激增,流动性溢价达10-15BP 。这种稀缺性带来的额外收益,在当前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周期中尤为珍贵。
3. 久期策略对冲利率风险
基金经理张李陵(从业11年)擅长宏观驱动策略,通过灵活调整组合久期应对利率波动。例如2025年上半年,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震荡上行至1.89%的过程中,基金通过缩短久期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二季度末净值仍实现正增长 。
这种“高纯度利率债+久期动态管理”的组合,使得博时恒乐债券A在2025年上半年债市剧烈波动中,最大回撤仅-2.17%,夏普比率2.98,超越96%的同类产品 。
二、权益增强:科技与红利的双重奏
基金12.5%的权益仓位并非简单跟风市场,而是通过深度研究构建“高股息防御+科技成长进攻”的双核体系:
1. 高股息资产提供稳定现金流
能源板块的中国海洋石油(持仓0.92%)2024年股息率达8.2%,公用事业板块的长江电力(持仓0.85%)分红率连续五年超70% 。这类资产不仅提供持续现金流,更在市场波动时起到“压舱石”作用——2025年4月关税冲击导致A股下跌时,高股息组合逆势上涨3.7%,有效缓冲了净值回撤。
2. 科技成长捕捉结构性机会
基金经理精准把握产业趋势,2024Q3右侧加仓消费电子板块,宁德时代(持仓0.96%)、兆易创新等标的单季度涨幅超15% 。2025年二季度,随着AI技术加速渗透消费电子领域,基金进一步增持智能穿戴设备供应商,深度受益于iPhone17系列发布带来的行业景气度提升。这种“政策催化+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使得权益部分在上半年贡献了4.2%的超额收益。
3. 分散化持仓控制风险
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仅7.15%,且行业分布均衡(能源28%、科技32%、消费25%、金融15%) 。这种配置既避免单一行业过度集中风险,又能通过组合效应平滑波动——2025年8月14日债市调整期间,权益仓位因分散布局不同板块,单日跌幅仅0.3%,显著优于偏股基金平均1.2%的回撤 。
三、当前形势下的战略机遇
站在2025年下半年的时间节点,博时恒乐债券A的配置价值愈发凸显:
1. 债市慢牛延续
经济基本面承压(下半年GDP增速预计4.7%)、货币政策宽松(8月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中美利差收窄(美元指数中枢预计从103降至95)三大因素,共同推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延续震荡下行趋势 。基金持有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充分享受价格上涨红利,保守估计下半年利率债部分可贡献2.5%-3%的收益。
2. 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涌现
贝莱德等国际资管巨头明确看好中国股债双边行情,建议重点配置科技成长(AI、新能源)和高股息板块 。博时恒乐的权益仓位恰好覆盖这两大主线:消费电子领域受益于苹果销量回暖(Q2同比增长8%)和AI眼镜等新品上市,新能源板块则有望在下半年国补政策调整后迎来估值修复。
3.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规模5000亿元)的落地,将撬动5万亿元基建投资,直接利好基金持仓的工程机械、建材等周期股 。同时,央行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也为科技成长股提供了流动性保障 。
值得关注的是,基金机构持有比例高达79.46%,近一年规模增长586.56%至31.29亿元 ,显示专业投资者对其“稳中求进”策略的高度认可。在当前股债性价比升至历史高位的背景下,博时恒乐债券A正成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共识之选”。
在投资中,鱼与熊掌兼得并非遥不可及。$博时恒乐债券A$ 基金以利率债为盾、权益资产为矛,在2025年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开辟出一条风险收益比优化的路径。对于追求年化5%-8%收益、能承受适度波动的投资者而言,这款二级债基产品或许正是穿越周期、实现财富稳健增值的“黄金钥匙”。正如基金经理张李陵所言:“在低利率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宏观研判与微观精选的结合,在确定性中寻找弹性,在波动中守护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