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是基金发展大年,当年新发基金规模都均超过了3万亿,爆款基金、“日光基”层出不穷,说明了当时市场情绪高涨。
2025年大牛市里,第一只爆款基金是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
它原计划募集到9月12日,但在9月2日首发当天就募集了超过73亿元,远远超过了其50亿元的募集上限,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并进行比例配售。
这只爆款基金诞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环境回暖,近期A股主要股指上涨,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的信心有所恢复。
其次就是这只基金有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主要代销银行是招商银行,招行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销售保有规模上长期位居市场前列。
经历过2020-2021年那些爆款基金基民都知道,这些产品后期的一些表现非常差,当时不少爆款基金因后续市场波动等因素,业绩未能达到投资者预期。
由此可以得到,爆款≠未来高收益,基金的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尤其规模巨大的基金,其操作灵活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是更大的考验。
我们要理性看待市场热度,新基金发行火热有时也可能是市场阶段性情绪的体现,但往往预示着“人声鼎沸时”,这时就要卖在“人声鼎沸时”。
选择基金产品要擦亮眼睛,更不要说这只产品是招商基金旗下的,更要小心了。近年来,招商基金人才流失严重,致使投研实力薄弱,更有“重固收轻权益”的业内印象,高管变动使其战略摇摆错失机遇。
人才流失
自2024年以来,包括固收老将马龙(2025年4月离任,离职前管理规模高达876亿元,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权益名将贾成东(2024年6月离任,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以及被称为“黑马”的基金经理翟相栋(2025年8月离任,曾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从不足4000万元规模带至百亿)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离任基金经理人数也有所增加(截至2025年8月12日已有242人离任),招商基金的人才流动也是行业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
权益产品业绩承压
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招商基金权益投资业务面临的现实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累计亏损达553亿元。部分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表现不佳,亏损幅度较大,甚至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非货规模排名下滑
与行业整体非货规模增长的趋势相比,招商基金的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出现逆势缩水。
截至2024年末,其非货规模为5574.25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3.15%,规模排名从行业第八滑落至第十三名。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非货规模进一步降至5320亿元,排名第十。
“重固收、轻权益”的战略取向
招商基金长期以来较为依赖固收业务(债券型基金占比超40%)和货币基金。这种业务结构虽然在过去支撑了规模增长,但也可能导致权益投研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当市场风格转向权益时,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受到考验.
高管变动与战略摇摆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经历了变动,例如2025年5月总经理徐勇因个人原因离任,由老将钟文岳接棒。
高管的更迭有时会带来战略重心和业务思路的调整,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团队的稳定性和战略的连贯性。
如果你正在考虑投资招商基金的产品或者已经持有,建议你:分散投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决策,历史不代表未来,但能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文为个人观点,观点具有时效性,不作为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招商中证2000指数增强C(OTCFUND|019919)$
#大科技全面回调!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