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最后一本期末试卷,盯着手机里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的净值曲线,突然想起讲“工业革命”时跟学生说的话:“历史从不是直线前进的,就像蒸汽机取代马车,中间也经历过无数次矿难与机器故障。”
2024年3月建仓时,正是新能源板块回调到“历史估值洼地”的节点——就像19世纪初利物浦的棉纺厂,质疑声里藏着技术迭代的必然。跌跌撞撞补仓到现在,28%的收益不算惊艳,但足够让我明白:好赛道从来不怕慢,怕的是在波动里丢了筹码。
今年最大的“历史遗憾”,藏在两个时间节点里:
1月没加仓,像错失了萨拉热窝事件前的最后一次战略布局。当时行业数据已经显露出“渗透率突破30%”的临界点(就像铁路里程覆盖50%国土时的爆发前夜),却被“年底资金避险”的情绪裹挟,眼睁睁看着1月那波20%的涨幅溜走——历史反复证明,趋势形成时,犹豫比犯错更可惜。
更痛的是特朗普政策冲击下的那波20%回调。明明知道“贸易保护主义”是历史上的“周期性流感”(从胡佛到里根都演过),却抱着“长期持有就该硬扛”的执念没做波段。现在复盘才懂:林则徐虎门销烟也会暂时退让,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懂得在风暴来临时收帆,而非硬拼。
但翻开基金季报这“历史档案”,又觉得庆幸:基金经理在回调期反而加仓了电池中游材料——这像二战时盟军在敦刻尔克撤退后,悄悄囤积的雷达技术。3月触底时没敢加仓,恰似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丝胆怯,好在时间最终站在了“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这个大历史叙事这边。
为什么现在准备再次买入?
讲“能源革命”课时我常说:“从木柴到煤炭用了300年,从煤炭到石油用了100年,从石油到新能源,只会更快。”东方这只基金持仓的几家车企,正在重演“福特T型车”式的规模化奇迹——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过政策扰动频率,短期波动不过是历史长卷里的一个墨点。
给同学们的投资启示:
1. 把“历史后视镜”变成“趋势望远镜”:新能源的渗透率曲线,和当年互联网用户增长如出一辙,看懂这个就不会被短期回调吓退。
2. 学会“战略相持”与“战术机动”:长期持有不是死扛,就像红军长征也要四渡赤水,设置15%左右的波动止损线,反而能让持仓更稳。
3. 相信“产业史”胜过“新闻史”:特朗普的政策是头条,而全球碳中和协议才是刻在石碑上的历史纲领。
合上笔记本,突然想对年初的自己说:“别慌,那些让你拍腿的遗憾,最终都会变成读懂周期的学费。”就像讲课时总说的:“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新能源这篇史诗,我们才读到序章呢。”@东方基金
(注:投资有风险,以上仅为个人感悟,不构成建议哦~)#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