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北证50半年39%的涨幅,黄金股28%的亮眼表现,我这个老基民对着手机K线图直拍大腿。要是能坐时光机回到年初,我一定把银行理财挪出来的钱全砸进东方人工智能主题混合C(017811)。这半年跟踪严凯经理的持仓操作,才发现混合型基金玩得好的,真能把科技成长和高端制造的浪头都抓住。就说说,如果真能穿越回2025年1月,我会怎么重新布局这只"双栖战舰"。
一、严凯的"科技+制造"双轨制打法
去年底参加基金路演时,严凯说过句大实话:"人工智能不能飘在天上,得落在制造业的土壤里。"这话在2025年上半年应验了——人形机器人指数29%的涨幅里,东方人工智能主题前十大持仓占了三个核心标的。翻看季报会发现,他管的这只基金本质上玩的是"AI赋能制造"的闭环:上游买算力芯片(占净值12%),中游抓机器人关节电机(9%),下游布局汽车智能化(15%),这种全产业链打法让基金在3月科技股回调时,靠高端制造仓位扛住了7.2%的回撤(同期同类平均回撤11.3%)。
更难得的是严凯的"动态平衡术"。2月份AI概念过热时,他把寒武纪持仓从8%降到5%,转手加仓了核电阀门龙头江苏神通。这种"科技攻、制造守"的配置,让基金在6月黄金股暴涨时依然保持18%的港股通仓位(主要押注智能驾驶),没像其他AI基金那样踏空周期行情。
二、东方基金的"集团军作战"优势
买主动基金其实是买整个投研团队。东方基金在科技领域的布局像个精密齿轮组:人工智能主题基金是矛,高端制造混合C(014700)是盾,背后共享同一个30人的TMT研究小组。有次直播时严凯透露,他们有个"产业链温度计"系统——当某细分领域研报数量周增超200%就触发预警,这套机制帮他们在4月及时减仓了过热的光模块概念。
查看机构持仓数据更说明问题:017811的机构占比从去年底的12%升到今年6月的27%,其中保险资金占了增量的大头。这些"聪明钱"看中的,恐怕是基金公司自购的诚意——东方基金内部员工持有该基金份额过去半年增加了153万元,严凯本人每月定投2万的白纸黑字写在年报里。
三、历史业绩背后的"三三制"纪律
很多新手只盯着严凯清华微电子专业的背景,其实他真正的绝活是"三三制"风控:单行业配置不超过30%,个股偏离度控制在3%以内,动态回撤超3%就启动调仓。这种刻进DNA的纪律性,让基金在2023-2024年半导体寒冬里最大回撤仅21.7%(同期中证人工智能指数跌34%)。
具体到操作上,你能从持仓变化看出门道:1月份基金重仓的某VR龙头涨幅超40%后,2月季报显示仓位已降至4.8%(止盈线设在PE百分位90%);而4月份加仓的工业母机概念股,是在调研确认订单能见度达18个月后才出手。这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风格,对咱们散户特别有参考价值——别信什么"ALL IN AI"的鬼话,严凯用实际持仓告诉我们:科技投资也得讲究"安全边际"。
四、当下市场的配置启示
虽然时光机不存在,但半年报透露的线索值得玩味:基金新增了2.3%的航天电子仓位(卫星互联网概念),同时把宁德时代替换成氢能电池标的。这种提前半年布局航天+新能源的嗅觉,或许暗示着下一个爆发点。
对我这样的职场妈妈来说,最看重的其实是它的"缓冲垫"设计:业绩比较基准是"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收益率×60%+中证高端装备指数×30%+银行活期利率×10%",这种股债搭配让基金在5月市场巨震时,净值波动比纯AI基金小了近40%。现在回头看,如果年初把准备买黄金ETF的钱分一半配这个,既不会错过科技行情,又能睡个安稳觉。
投资永远没有后悔药,但专业选手的作业可以抄。严凯团队用"AI+高端制造"的双轮驱动,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与其纠结要不要追北交所,不如找个能横跨科技与制造的"混血基"。下次理财资金到账时,我决定学机构的玩法——017811当主菜,014700作配菜,留两成现金等暴跌加仓。毕竟在A股这片海里,既要追得上浪头,也得备好救生衣。@东方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