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业奇迹:私募时代的“捡烟蒂”策略(1956-1969)
14万美元起步,13年31%年化收益: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带着14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47年总收入)回到奥马哈,成立合伙基金。凭借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策略——专攻被低估的冷门股,他在熊市中逆势创下连续13年正收益:
o 1957年经济衰退中收益31%,1961年达45.9%,31岁成为百万富翁(资产102万美元,现值约1700万美元)。
o 1964年精准抄底美国运通(“色拉油危机”中股价腰斩),1968年收益58.8%,管理规模破1亿美元。

急流勇退的智慧:1969年美股泡沫巅峰,巴菲特清盘合伙基金(个人资产2650万美元),躲过1970年,留下13年30.4%年化收益的传奇纪录。
2、转型阵痛:伯克希尔重生与理念进化(1970-1989)
纺织厂困局中的觉醒:
1970年接管伯克希尔后,巴菲特发现纺织业务年均回报仅3.2%,果断转型:“当你在坑里,首先要停止挖坑。”他关闭工厂,将资金投入保险业,利用“浮存金”(低成本杠杆)支撑投资。
从“便宜货”到“伟大公司”:
o 1972年喜诗糖果:以2500万美元收购(市盈率11.9倍),打破格雷厄姆“低价至上”教条。至2014年,喜诗累计贡献19亿美元利润,仅追加4000万美元投资,成为巴菲特“以合理价买优质企业”的里程碑。
o 1973年《华盛顿邮报》:水门事件中股价暴跌,巴菲特1060万美元抄底(内在价值估4亿美元),十年后增值至2亿。
熊市中的反人性操作:
1973-1974年石油危机引发美股暴跌(标普两年跌44.5%),巴菲特却发行8%利率债券加仓,高喊“闯入女儿国”!尽管伯克希尔股价腰斩,但他坚持持有,1976年收益反弹至59.3%。
3、理念淬炼:护城河与长期主义(1980-1999)
重仓消费巨头,押注经济特许权:
o 1988年可口可乐:后以10.2亿美元买入7%股份,持有36年未卖一股。2024年持仓市值270亿美元,累计分红70亿,总回报29倍。
o 护城河理论:“经济商誉比有形资产更重要”,品牌定价权(可口可乐)、垄断渠道(华盛顿邮报)成为核心标准。
危机中的攻守平衡:
o 1987年:道指单日暴跌22.6%,巴菲特提前清仓高估股,重仓保险和传媒,全年收益19.5%,股价反涨4.6%。
o 1999年科技泡沫:拒绝投资互联网公司,伯克希尔收益仅0.5%,股价大跌20%,被嘲“过时”。但他坚持能力圈:“不懂不做,宁可错过”。
4、复利本质:前30年的终极启示
1. 防守决定上限:
13年私募0亏损、1970年代熊市加仓,印证“别人恐惧我贪婪”。
关键数据:1956-1999年,伯克希尔净值年化23.5%,跑赢标普500指数10个百分点。
2. 进化才是生存法则:
从“烟蒂股”(伯克希尔纺织厂)到“终身持有”(可口可乐),核心始终是:价格安全边际+企业护城河。
3. 规模是收益的敌人:
早期高收益依赖小资金灵活操作(1966年管理1亿美元后开始限购),后期通过保险浮存金和并购破局。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投资只需两原则:第一不亏钱,第二牢记第一条。” 前30年的辉煌,始于对风险的敬畏,成于对价值的坚守,终于对复利的信仰。
$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14439)$ $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A(OTCFUND|014438)$ $天弘恒生科技指数(QDII)C(OTCFUND|012349)$ $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A(OTCFUND|012804)$ $中欧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OTCFUND|023035)$ $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OTCFUND|020989)$ $华夏沪深300ETF联接A(OTCFUND|000051)$ $嘉实沪深300指数研究增强A(OTCFUND|000176)$ #OpenAI推出GPT-5 或提振AI投资热情##八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