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政策春风与估值修复共振,$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 开启价值回归新周期。
一、估值洼地:历史机遇下的战略配置窗口
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水平正处于近十年的极低位域。截至2025年7月14日,指数PE-TTM为19.93倍,仅处于历史8.55%的分位 ,这意味着当前估值比过去91.45%的时间更具吸引力。横向对比全球主要科技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PE-TTM为35.7倍,韩国KOSPI科技指数为28.3倍,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折价率超过40%。这种估值差异既反映了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过度定价,也孕育着巨大的修复空间。
从成分股来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动态市盈率普遍低于20倍,显著低于其美股对标公司。以腾讯为例,其社交+游戏+金融科技的生态体系年营收超8000亿港元,而市值仅相当于Meta的60%。这种估值错配在政策边际宽松周期中尤为突出——当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低估值资产往往会迎来戴维斯双击。
二、政策催化:科技金融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2025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七个维度构建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这一政策组合拳对港股科技板块的影响深远:
1. 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强化:政策明确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这将直接利好港股市场的半导体(如中芯国际)、新能源汽车(如蔚来)等硬科技标的,预计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募资额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 。
2. 创业投资生态优化: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和S基金的发展,将引导更多长期资本投向早期科技企业。以港股互联网标的为例,美团、小米等企业的早期投资者已通过S基金实现退出,为二级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3. 跨境融资渠道拓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的扩大,将吸引更多外资通过港股通配置科技资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超7000亿港元,其中科技板块占比达38% 。
三、产业变革:半导体与AI重构增长逻辑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港股科技板块正经历从“流量红利”向“技术红利”的范式转换:
1. 半导体产业整合加速: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4000亿市值重组计划,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芯片+整机+算力服务”的全链条竞争阶段。港股上市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凭借成熟制程的产能优势,已获得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批量订单。行业库存周期从26周缩短至12周,NAND Flash价格企稳回升,预示着半导体板块即将迎来业绩拐点。
2. AI商业化落地提速:腾讯“混元大模型”在金融、医疗领域的应用已产生显著效益,阿里“通义千问”日均调用量突破10亿次。政策文件特别强调“探索长周期科技创新贷款绩效考核方案” ,这将降低科技企业的研发融资成本,加速AI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港股科技公司有望占据30%以上份额。
四、资金共振:南向主导与外资回流的双向奔赴
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以日均20亿港元的速度扫货港股科技板块,累计净流入超2800亿港元 。这种资金流入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腾讯、阿里)和硬科技龙头(中芯国际、小米)成为配置重点;另一方面,外资回流趋势同步显现——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背景下,5月港元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单日注资465亿港元创历史纪录 ,显示国际资本对港股科技资产的重新定价。
$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 (014439)凭借其精准的标的覆盖能力,成为捕捉这一趋势的理想工具。该基金紧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持仓涵盖港股互联网稀缺标的、半导体龙头及新能源汽车先锋,且具备C类份额免申购费、持有7天以上免赎回费的交易优势。在估值修复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该基金正成为资金布局港股科技的核心通道。@博时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