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趁早# 今年以来,创新药作为市场表现最为强劲的主线之一,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不过,近期在上证指数强势突破整数关口时,创新药板块却略显疲态,甚至出现连续大幅回落的情况。这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惑:创新药的后续潜力究竟如何?还能延续此前的火热态势吗?在我看来,拨开短期波动的迷雾,创新药的长期潜力依旧十分可观。
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中国创新药正站在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关键转折点上。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成绩斐然,43 款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 59%。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 484.84 亿美元,超过 2024 年全年总额。国内创新药企的 BD 交易也十分活跃,截至 8 月 8 日,中国创新药 BD 交易总额在全球的占比突破 50% 至 52.5%。像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通过 “技术授权”“新公司合作” 等模式,将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免疫疗法推向全球市场。这表明中国创新药的技术力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海外市场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给了市场信心,中国生物医药正在从全球医药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跃迁。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创新药 “松绑”。药品审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过去需要数年的新药上市流程,如今最快一年内即可完成;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向创新药倾斜,让患者更快用上救命药;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多层次支付体系,减轻患者负担。2024 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研发、审评、支付到商业化全链条强化保障,直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出十六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举措,鼓励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创新药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为创新药研发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培育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耐心资本。这些政策举措为创新药的研发、上市和销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创新药企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角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患者对更有效、更安全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倒逼企业从 “仿制” 转向 “创新”。2025 年,A 股医药生物板块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2%,恒瑞医药单药研发投入突破 20 亿元,创历史新高。这种 “政策引导 + 市场需求” 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创新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当前创新药支付占医药中的比例非常低,随着商保政策的支持,内需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比如信达生物的 GLP-1 类减肥药信尔美,虽然上市时间短,但市场反馈良好,这也体现了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和认可。
从企业业绩表现来看,2025 年上半年,众多创新药企业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恒瑞医药 2025 年上半年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 95.61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 60.66%;百济神州上半年产品收入持续攀升,达 173.60 亿元,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 125.27 亿元,同比增长 56.2%;信达生物也因 PD-1 抑制剂达伯舒在内的肿瘤产品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以及减肥药的市场反馈不错,今年上半年实现了首次扭亏为盈。这些企业的良好业绩表现,说明创新药已经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关键力量,也让人们对创新药后续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创新药是典型的高成长性与高波动性并存的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门槛。新药研发周期漫长、前期投入高,涉及找靶点、药理、实验等诸多环节,即便是优秀的跨国药企也未必能如期兑现。创新药具有明显偏早期、爆发式成长的特征,而指数又往往聚焦行业中成熟的公司,这就可能导致创新药行业指数存在一定滞后性。
但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创新药后续潜力巨大。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企业业绩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投资者在关注创新药板块时,不应被短期波动所左右,而应着眼于长期,把握创新药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博时基金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C$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