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趁早#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

2025下半场,爱“药”趁早!
“爱‘药’趁早”——当我在手机上刷到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A/C)近一年涨幅突破100%的消息时,这四个字突然在脑海里格外清晰。看着自己账户里那点零星的收益,再对比这只基金“买入即翻倍”的战绩,我忍不住陷入沉思:选基金和选爱情何其相似,都讲究“爱要趁早”,但前提是“爱对人”,选基金亦然,选对标的已是万幸,若能趁早布局,便是把财富机遇牢牢握在了手中。
一年前,当这只基金还在低位徘徊时,我曾因犹豫“医疗赛道波动大”“港股市场不确定”而错过建仓时机。如今看着它用翻倍收益证明自己,难免有些遗憾,但转念一想:相比于一年前,现在确实晚了一步;可若和一年后那个或许会“高高在上”的它相比,此刻入局,其实还不算太晚。尤其是在创新药赛道潜力持续释放的2025下半场,“爱‘药’趁早”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投资机遇最清醒的判断。
为什么我如此笃定创新药的后续潜力?从投资逻辑来看,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的“核心引擎”,也是人类对抗疾病、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癌症、慢性病等疾病的诊疗需求持续增长,而创新药凭借“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这一核心价值,具备天然的成长属性。以肿瘤领域为例,近年来PD-1抑制剂、CAR-T疗法等创新药的问世,不仅大幅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更催生了千亿级的市场空间。这种“需求刚性+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让创新药赛道拥有了穿越周期的能力——即便在市场震荡时,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企业,依然能凭借业绩增长实现市值攀升。
再看当前的市场环境,创新药正处于“政策支持+估值修复”的双重利好期。一方面,国家持续鼓励医药创新,从医保谈判“以价换量”到创新药审批加速,政策层面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另一方面,经过此前几年的调整,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许多龙头企业的市盈率不足30倍,对比全球创新药市场的平均估值,存在明显的修复空间。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联接基金,恰恰精准聚焦了这一“价值洼地”——其跟踪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覆盖了港股市场上最优质的创新药企业,既有手握多个重磅管线的行业龙头,也有在细分领域具备技术壁垒的“小而美”公司,堪称港股创新药的“全景图”。
从后市潜力来看,2025年将是创新药的“收获大年”。据行业数据统计,今年下半年全球将有超过50款创新药迎来关键临床数据披露,其中不乏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罕见病等领域的突破性疗法;同时,国内创新药出海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实现国际化布局,这不仅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分成,更能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些利好因素,都将成为驱动港股创新药板块上涨的“催化剂”,而紧密跟踪指数的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联接基金,自然能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些机遇。
当然,选对赛道只是第一步,选对基金产品同样关键。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A/C)的几大优势,让我坚信它是布局创新药的“优质标的”。
首先,指数化投资,精准捕捉板块红利。不同于主动管理型基金依赖基金经理选股能力,这只基金通过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实现了对港股创新药核心资产的全覆盖。这种“被动投资”模式,既能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又能确保投资者完整享受板块上涨的收益,尤其适合创新药这种需要长期陪伴、逻辑清晰的赛道。
其次,费率低廉,长期持有更具优势。作为ETF联接基金,其管理费率仅为0.5%/年,托管费率0.1%/年,远低于主动权益类基金1.5%的平均管理费率。对于打算长期布局创新药的投资者来说,更低的费率意味着更少的成本损耗,长期复利效应下,收益差距会愈发明显。
最后,博时基金的投研实力保驾护航。博时基金在指数投资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成熟的指数编制、跟踪和运作体系,能够确保基金净值紧密贴合标的指数走势。同时,其投研团队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及时跟踪政策变化、行业动态,为基金的平稳运作提供专业支持。
回顾这一年,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联接基金用翻倍收益证明了创新药赛道的价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爱‘药’趁早”的意义。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入手,还能复制之前的翻倍收益吗?”我不敢打包票,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药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展开,2025下半场的机遇远未结束。相比于未来更高的估值、更激烈的竞争,此刻布局,依然是“趁早”。
投资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选对赛道,选对标的,再加上“趁早”的勇气,才能在财富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A/C)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而创新药的潜力还在持续释放。2025下半场,不妨勇敢一点,抓住这波“爱‘药’趁早”的机遇——毕竟,真正的价值投资,从来都不怕晚,怕的是“该出手时不出手”,最终错过整个时代的红利。@博时基金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