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30 18:39:32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北京
三年之期已至,创新药“龙王”归位,BD爆发助推,布局博时港股创新药龙头指基正当时

#爱“药”趁早##我眼中的博时##博时投顾一周年#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

$博时中债7-10政金债指数C$ $博时标普石油天然气勘探及生产精$

$博时中证1000指数增强C$ $博时创新经济混合C$

又是一年“七夕日”,在这样爱“药”趁早“药”爱你的日子里,创新药同样迎来了自己的“Deepseek时刻”,也即技术进步的“奇点”爆发期。究其原因,技术进步通常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萌芽期成熟期的升级速度可谓是天壤之别,往往在研发期进度相对缓慢,可能多年都看不到明显的成果,但是一旦突破了奇点,就将实现爆发式的指数增长。而2025年初以来,随着诸多中国biotech/pharma不断超预期的BD落地,多年来依靠工程师红利工业化能力积累的产品管线,叠加海外mnc面临专利悬崖而对BD极强的需求,使得中国创新药板块迎来系统性重估

正是基于国内创新药“行业渗透率变化+创新药企科技成果爆发+服贸出海规模剧增”的三重利好。特别是近两日创新药又持续回调,在“七夕”这样的美好日子里,也正是布局创新药的良好时机。

博时基金万琼经理的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通过博时恒生医疗保健(QDII-ETF)间接投资于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作为全市场唯三紧密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指数联接基金,极具稀缺性,聚焦医药稀缺龙头,估值接近历史低位,具备高反弹基因,囊括了恒生综合指数中医疗保健领域的全产业链,包括创新药(24%)、CXO(22%)、化学制药(22%)、互联网医疗(13%)、医疗器械(11%)、医疗服务(4%)、医药流通(3%)、中药(1%)。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前十大重仓股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药明生物、石药集团、康方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等都能够充分反应港股医疗保健领域的整体表现,成长空间巨大,近日创新药板块引发关注,投资者可适时布局。

简单来说,回顾今年上半年,市场热点不断,特别是国内资本市场市场在政策红利与产业催化下持续回暖,AI科技、红利、创新药等热点轮番突围,演绎亮眼的行情。综合考虑“行业估值+增长潜力+资金活跃度”等多重因素,AI科技、机器人、创新药等热点中我最看好的就是创新药赛道,尤其是创新药的投资机会,今年以来领跑其他行业,成为持续性较高的热门赛道方向之一。从近一年的表现来看,截至2025年7月18日,CS创新药指数、创新药指数分别上行了40.52%、121.91%显著跑赢医药各细分板块。

只是行情走到现在,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忧后市走向。指数新高后,创新药板块是迎来了右侧交易机会,还是有待回调?下半年创新药还能投资吗?面对这样疑虑,先说结论,在我看来,医药特别是创新药都是作为“十四亿人永远的刚需”,是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古人常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在我看来,医疗医药板块这样在资本市场中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投资者的“历史机遇”。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现在投资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赛道正当时。

2025年以来,在AI医疗、创新药概念的带动下,经历多年调整的医药行业正在慢慢走强,走出了几轮较为强劲的反弹行情,引起公募基金集中调研潮。本轮医药行情背后其实是“政策+业绩+估值”的三重共振。创新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优势是在老龄化社会下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当前创新药是我无论股票还是基金都仓位最高的行业赛道,我的配置思路则是坚持周期埋伏的原则,而现在正是创新药周期的底部,2025年或是“创新药大年”,创新药具备强科技属性,得到政策端的持续支持,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1)高利润:创新药公司盈利规模持续扩大,头部企业利润显著;

(2)高技术:创新药企近似技术创新型企业,属于医药界的“新质生产力”,2015至2024年中国原研创新药累计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在2024年单年度临床占比已占全球30%,数量井喷或将成为未来趋势。突破性成果方面,在PD-1/PD-L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ADC(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领域,中国已诞生多个“全球首创”“同类最优”药物;

(3)高护城河:创新药的研发生产门槛高,马太效应强,龙头优势明显。

创新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优势是在老龄化社会下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当前创新药是我无论股票还是基金都仓位最高的行业赛道,我的配置思路则是坚持周期埋伏的原则,而现在正是创新药周期的底部,因此,我非常看好2025年创新药赛道的投资机会,坚信抄底正当时!

简单来说,医药与普通的商品有着本质不同。普通的商品更多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往往有数量众多的替代品。对于特定商品,消费者由于价格过高或者个人偏好的原因可以不买,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但是,医药则承载着人们延长寿命、提升病人生活质量的根本希望。对于病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省,但是医疗医药是绝不能省的,是最根本的刚需、最底线的消费品医药特别是创新药都是作为“十四亿人永远的刚需”,是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古人常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医疗医药板块这样在资本市场中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投资者的“历史机遇”。

再综合考虑“行业估值+增长潜力+资金活跃度”等多重因素,当前我会更看好创新药的投资机会。在我看来,经过三年来持续回调创新药已处历史最低位。资本市场是最嫌贫爱富的,只会买涨不买跌,待创新药复苏大幅反弹,乃至取得超额收益之后,无论是机构或者是个人投资者反而会开始加仓追高,从而形成从“戴维斯双杀”“戴维斯双击”的弹性效应,在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现在投资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赛道正当时!

博时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万琼女士的创新药宝藏指基——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专注医药生物领域,通过博时恒生医疗保健(QDII-ETF)(513060)间接投资于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精准把握创新药反转的结构性机会。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紧密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能够充分反应港股通医疗创新药领域的整体表现,成长空间巨大,近日创新药板块引发关注,投资者可适时布局。旨在反映可通过港股买卖,从事创新药业务并于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之表现,能够适时抄底港股医疗医药企业,获取高弹性的投资机会,对冲A股的波动风险。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近1年”阶段涨幅高达91.06%,远超沪深300指数的37.19%,位居123只同类基金中的第18位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创新药研发投入周期长,A股上市难度大,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且创新药相比A股创新药估值低,估值修复空间或相对更大一些。今年和明年大批创新药公司有望扭亏为盈,可能改变市场对创新药商业模式的认知,且扭亏后业绩弹性较大。具体来说,2025行至年中,随着政策和资金的合力驱动,权益市场活力渐显,A股成交额稳定于万亿水平国内资本市场通资金净流入亦创年内新高,创新药利好频出:

1、进入到2025年5月创新药企大单不断,市场资金闻风聚集,BD大额交易超市场预期,进一步催化板块股价上涨,如2025年5月20日,国内资本市场头部创新药企业与海外龙头药企签订重大许可协议,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一举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首付款记录,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且服贸受贸易战影响较小,未来可期

2、2025年7月,两项重磅政策集中落地,对创新药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医保及商保创新药目录也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创新药政策持续发力,保护创新药数据,叠加医保谈判规则、审评审批流程及定价机制等多项创新政策发力,进一步凸显创新药板块估值吸引力,创新药行业本身已步入产品兑现与盈利爆发的关键阶段

博时基金本身就是我最看好的国内公募基金公司中的领头羊,我对于博时基金的产品都是非常熟悉的,早在两个多月前就申购了博时基金的鲁邦旺张磊经理的博时中债7-10证金债指数C(017838)持仓额度超过15000元,是目前我持仓额度最高的债券基金,以及博时标普石油天然气勘探及生产精选行业指数发起(QDII)C人民币(018853)、博时裕乾纯债债券C(002404)等,对博时基金可谓长情,目前虽未取得正收益,但是我依然坚信春种静待秋收

同时,我还申购了博时中证1000指数增强C(016937)、博时创新经济混合C(010955)等多只博时基金的宝藏指数基金,均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综合考虑,当前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快速修复,国内资本市场处于“恐慌性下跌→流动性反弹→结构性分化”的关键转折点,博时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万琼女士的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非常值得关注!

毕竟,每一次行情都是在悲观与绝望中诞生的,当前也概莫能外。

(1)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说,资深投资者都会喜欢熊市而非牛市,因为他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到最为优质的资产,熊市底部的时候也正是遍地黄金的时代。

(2)《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所谓阴阳、强弱、正反、牛熊都是在不断转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永远下跌的市场

归根结底,当前医疗医药行业的根本增长逻辑并未发生改变,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创新药的前景更加光明。在集采政策等悲观预期已经逐渐得到扭转的当下,通过天天基金网“慧定投”计划抄底博时基金明星基金万琼总管理的创新药宝藏基金——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正当时。

一、关于当前港A创新药赛道的空前新利好

简单来说,在我看来,对创新药前沿投资机会的看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医药领域未来必然同样存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1)研发投入提升:2024年头部研发费用同比增加50%;

(2)市场规模提升:2024年国内AI医疗市场规模超800亿元;

(3)全链条协同:从AI到研发再到数字化、智能生产,全链条协同效应显现,形成完整生态。

(4)研发成功率提升:2024年AI辅助药物研发成功率提升15%。

因此,总体而言,当前的创新药有着“多快好省”四大利好

1、:中国创新药关系数量全球第二,原研药数量全球第一,且目前出海加速,商业化盈利加快兑现

2、:研发速度碾压国际巨头,临床试验审批周期从60个工作日将至30天,在AI赋能下,医药工作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

3、2025年ASCO国产新药口头汇报量增35%

4、: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

因此,随着中美在服贸领域创新药产权交易的大爆发,国内创新药企业机遇空前。选择万琼女士的创新药成长宝藏基金——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汇聚了港股创新药稀缺标的,且成分股精简、集中度高,在上升周期中弹性更足

二、关于医药板块的低估值抄底机会

关于医药的投资机会,古人常讲:“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治病养生,医药医疗是任何人“备豫不虞”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医药特别是创新药都是作为“十四亿人永远的刚需”,是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医药与普通的商品有着本质不同。普通的商品更多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往往有数量众多的替代品。对于特定商品,消费者由于价格过高或者个人偏好的原因可以不买,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但是,医药则承载着人们延长寿命、提升病人生活质量的根本希望。对于病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省,但是医疗医药是绝不能省的,是最根本的刚需,是最低线的消费品

我始终坚信无论政策如何改变,医药医疗行业作为“十四亿人永远刚需”的逻辑都不会改变。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今年年初以来,市场普遍对医疗医药板块的增长趋势很是乐观,并且医疗医药板块在一季度确实迎来久违的反弹。但是,随后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时候,二季度之后,医疗板块再次转跌,投资者的信心屡遭打击,

先说结论,在我看来,医药板块经过近年来的医药集采等多重利空冲击,正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当前医保板块已具备了极好的投资机会,在“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最低位”的双重利好因素作用下,抄底正当时!正是这样基于这样的逻辑,对于医疗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我一直都是坚定看好的。长久以来,医疗医药企业不只是有潜在增长预期,更有卓越的业绩表现。医疗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关键利润指标净利润增长率等在A股都是一枝独秀,堪称是港A股最安全的“长坡厚雪”赛道。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十多年来,医药医疗板块涨幅巨大,同样是A股最长牛的赛道之一导致其龙头企业估值长期处于高企状态。所以过去我更多也是处于观望状态,寻找合适的介入机会。

而在2021年以来,受到经济形势、医药集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医药板块掉头向下,医药龙头股普遍腰斩,领跌港A股,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纷纷逃离医药板块,医疗医药板块堪称是已经处于“至暗时刻”。当前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相对底部区域,随着估值压制缓解及基本面改善,医药板块有望迎来更多机构资金青睐。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930743)、中证医疗指数(399989)等医药主题指数依然处于自指数发布以来的低值区域。

但是,古人常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在我看来,医疗医药板块这样在资本市场中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投资者的“历史机遇”。创新药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AI+新靶点)、国际化出海三重驱动下,已进入预期修复阶段,现在投资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赛道正当时。博时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万琼的宝藏创新药基——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紧密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聚焦港股的创新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确实是分享创新药龙头高成长空间的卓越投资标的

三、关于医药板块长期的投资机会

在我看来,当前医药板块正处于“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低估值”的关键转折期,在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历史低位无疑是抄底医药医疗板块的最佳时机!

1、我最看好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机会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医药医疗行业的高成长性逻辑并未发生变化,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医疗行业最根本的投资逻辑就在于人类医疗需求自我强化的趋势。比如人类普通的需求像衣食住行等,在短期内都是存在阈值的,再有钱的人吃饱了短期内也不会再饿,对于普通消费品来说,旧有需求的满足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灭新的需求。但医疗行业的需求曲线正好相反,医药延长了人的寿命,但是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医药来维持健康。换句话说,医疗行业旧有需求的满足不仅不会消灭反而会创造出新的需求,这就是医疗行业需求的自我强化。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统计:

(1)1960年以来,美国卫生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由彼时5%飙升至当前的20%,再考虑到六十多年来美国GDP的增长率,美国医疗医药行业的增幅可谓是极其惊人的;

(2)经合组织其他国家经过购买力评价调整后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同样是呈现指数增长趋势的。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充分证明了医疗需求会自我强化的特征只要这样的增长逻辑没有改变,医疗行业的前景就无比光明。

2、2021年以来,我国就启动了对医药的大规模“带量集采”,大幅降低医保医药的价格,确实从短时间内突然改变了医药行业的增长预期,直接导致近两年来医疗龙头企业跌跌不休。正如我上述所言的,医药医疗本身就是会自我强化的行业,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全球没有任何国家的医保基金能够承受医疗需求不断加速的客观规律医保集采政策实际上就是医保制度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我看来,医药行业从繁荣到退潮的周期波动同样是市场出清、自我调节、优胜劣汰的必要过程。医药行业在萧条期能够繁荣期浑水摸鱼的低竞争力企业都淘汰出局,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同历史上2011年的控费大周期等阶段医药行业都遭因短期的外部冲击出现了剧烈回调,但是随后随着行业的优胜劣汰、竞争力的提升,医药板块都能迎来更加猛烈的上涨,迭创新高。而且,随着带量采购陆续推进以来,这两年医保的结余率显著提升,“带量集采”效果显著,医疗医药板块的整体市场环境都在逐步回暖。

四、关于创新药赛道的高速增长逻辑

作为医疗医药板块的细分领域,创新药赛道必然会受益于医疗医保板块的整体利好!同时,创新药赛道又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因此势必能够引领医疗医药板块的上涨!具体来说:

1、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医药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我国医药行业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根据预计,近10年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长了约44%,而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数3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保支持也在保持年均约10%左右的增幅,过去十年来,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936元升至1764元,医药消费持续升级,市场长期需求旺盛。而创新药的技术潜力非常巨大。过去被视为疑难杂症或者说是绝症的疾病比如肥胖、癌症、阿兹海默症等都在逐渐被创新药攻克,创新药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持续扩大。

“老龄化+消费升级”双重因素的驱动下。根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也将由2020年的1.6万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3.5万亿元,而创新药份额占比将由现在7%增长至70%。医药市场规模翻翻,而创新药的市占率又增长10倍,也就意味着创新药的市场需求在十年内将增长20倍以上,可谓是机会空前

2、我国在创新医药、创新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的国产替代能力越来越强。目前我国企业在全球医药研发金额的占比已达到20%,位居全球第2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增幅已经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3倍,同时,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也在稳步提升,市场规模增速连续6年保持16%以上,未来在“市场增量 +国产替代”双重因素作用下,国内创新药行业空间巨大。

3、创新药受到当前医保政策的多重呵护。2022年医保谈判药品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涵盖了多款罕见病和肿瘤领域药品,创新药进医保速度加快,需求稳步提升,入保后产品销售额有望快速提升;同时,部分优质创新药品种谈判价格超预期,体现了医保局对医药创新的呵护之意。当前,集采政策对于医药医疗行业的边际影响在持续下降,创新药行业的不确定性更是大幅下降。对于创新药又得到医保政策的重点呵护,对创新药行业直接产生了重大利好

4、产业链完善:近年来,国内医药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中国研究人员可以高强度研究测试,勤奋好学的中国文化带来的工程师红利同样将助推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5、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知识产权授权完全不受贸易战影响。今年以来10亿美元以上的大额对外授权交易频现,仅上半年的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就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创新药有望进入业绩兑现期,带动相关企业景气度持续走高。

6、从行业渗透率阶段来说,关于本轮创新药的增长逻辑,简单来说,Gartner曲线是很多科技股喜欢用的解释股价的或解释行业发展的曲线,主要可以划分为:

(1)行业发展初期(渗透率 5%以下):萌芽阶段,没有形成稳定商业模式。

(2)渗透率黄金拐点期(5%-30%渗透率):渗透率出现加速向上拐点,股价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3)渗透率加速期(30%-50%渗透率):渗透率继续向上,估值水平下降,股价靠 EPS 推动。

(4)迈向成熟期(渗透率 50%以上):渗透率缓慢向上。

2019-2020年,我国创新药行业的渗透率是在0-5%的主题投资阶段的,那个时候只有两款药是出海成功了,渗透率是很低的。现在国内创新药国内市场也刚刚进入5-30%渗透率阶段,正处于黄金拐点期,2025-2027年可能会有创新药板块最大的投资机会,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都是有望持续 3-5年的,直到渗透率达到了50%以上之后才会趋于稳定,依然有巨大投资潜力。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上述六大利好创新药市场需求存在自我强化的客观规律;再结合当前医药板块已经整体处于历史最低位的估值状况、“集采”等负面政策但是长期看反而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在医疗器械与药物研究等领域越来越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我认为,现在很可能是医药板块正在“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低估值”的关键转折期,处于创新高的新一波长牛行情的前夜,上车完全来得及,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机会巨大。

五、港股创新药企业的龙头企业的独特优势。

港股医药龙头企业标的稀缺、弹性更高。考虑到A股过去对于企业上市的标准确实显著高于港股市场,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对于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都有明确要求。近年来,虽然上证港股上市标准已经有所放宽,但是毕竟港股推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港交所在2017年就拓宽了主板上市制度,允许尚未盈利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份在港上市,确实大大激发了国内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因此港股还有着许多尚未在A股上市的医药初创企业,投资标的更为稀缺虽然风险更高但同样蕴含着更大的潜在增长机会。截至2025年3月底,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的前十大重仓股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石药集团、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康方生物、三生制药等中,多只股票仅在港股上市,是A股医药板块的有力补充,同时相较于A股具有更高弹性的优势,风笛布局性价比更高。

总结:

综上所述,首先我对于医药板块的整体增长前景都是非常看好,而创新药具有不断攻克人类各类疑难杂症,救命保命的消费场景,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刚需,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因此,当前我非常看好医药医疗行业的成长机会,医疗行业中我最看好创新药赛道。博时基金明星基金万琼经理的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紧密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近1年”阶段涨幅高达91.45%,远超沪深300指数的37.19%,位居123只同类基金中的第17位,高弹性优势尽显,可作为创新药赛道长期配置的投资底仓,获取港股块创新药龙头企业的高弹性成长机会

而对于看好创新药板块长期投资机会但是担心短期投资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天天基金网独有的“慧定投”功能定投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014424;C:014425),低点多买、高点少买,进一步放大定投微笑曲线的威力,涨跌两相宜!

#爱“药”趁早#

@博时基金万琼 @博时基金博乐智投 @博时基金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