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近期政策明确要求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产能出清,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医药领域通过集采规则优化,遏制恶性降价,强调“反内卷”和“理性报价”,头部药企和优质创新药企受益明显。集采不再单纯追求最低价中标,而是要求企业说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同时强化质量监管,这将减少恶性价格战,让注重研发和质量的企业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告别过去依赖低成本或同质化竞争的模式。当前医药行业正处于从“内卷”到“理性竞争”的转型期,这类基金更能捕捉创新药支持加码、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加速等细分机会。立足当下,创新药板块的热度有望持续。政策层面,《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落地形成了“宏观+微观”双支柱支持体系。药品审批周期从过去的12-18个月缩短至6-8个月,提速40%,医保支付端增设的“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将支付比例提升至65%,较2023年提高20个百分点。此外,辽宁等地的审评审批试点改革进一步压缩了补充申请时间,为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技术突破则是另一大引擎。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双抗领域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在全球BD交易中贡献了近60%的ADC/双抗交易额,其中ADC交易达172.7亿美元,双抗突破114亿美元。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等凭借显著临床疗效获得FDA认可,推动了中国创新药从“跟跑”向“并跑”跃迁。AI赋能更将药物研发周期压缩50%-70%,显著提升成功率。当前估值虽经历反弹,但仍有修复空间。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例,年内涨幅约100%,但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而其对全球创新管线的贡献率已近33%,存在系统性低估。随着海外授权放量,2025年上半年首付款达240亿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国际化能力验证将进一步推动价值重估。需注意的是,板块内部分化加剧,A股创新药PE中位数达59倍,部分企业管线价值可能透支未来增长,需警惕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等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展现出独特的配置价值。该基金聚焦沪港深三地医药龙头,通过港股通布局全球创新药估值洼地,分散单市场风险。其核心策略是筛选具备“技术平台+国际化能力+现金流”三维优势的企业,重仓的恒瑞医药(PD-1+ADC双引擎驱动)和百济神州(海外收入占比超50%)。历史业绩验证了策略有效性:2025年二季度基金净值增长17.47%,远超业绩基准6.36%,今年以来收益率达78.43%。基金经理团队深度跟踪政策与临床数据动向,例如提前布局ESMO等国际学术会议催化标的,凸显主动管理能力。综合来看,创新药的产业逻辑未变,而该基金通过跨境布局与精准选股,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参与行业黄金期的工具。
$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
$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