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今年以来医药板块表现强劲,许多医药主题的基金也都在全面上涨。
虽然此前医药板块回调较为严重,但是其依旧值得被长期看好:主要因为它是一个人口平均年龄和国名收入的函数,随着我国国民平均年龄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内的若干子行业或都有机会受益。它是一个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的大行业,子行业的业态足够丰富,有充足的选股标的可以选择。
医药是一个常青板块且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原因有三:
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球医疗卫生各项需求不断增加;
二、科技进步和创新研发推动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研发和创新投入巨大,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三、由于医药行业本身较为刚性,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能力。此外,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各类利好因素,例如医改政策、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加大医疗资源投入等,将进一步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提升行业景气度。
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这使得消费型医药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从日常的营养保健品,到各类慢性病的治疗药物,消费型医药产品与老年人生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相关企业的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拓展,进而为企业业绩增长提供支撑,也为医药股投资创造了基本面利好条件。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策推行初期,众多药企面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利润空间收窄的局面,导致医药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经过数年调整,药企逐渐适应集采规则,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控制成本、拓展市场等方式积极应对。随着集采政策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市场对其影响的预期更加稳定,政策带来的利空因素逐步被消化,医药股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所降低,为行业企稳奠定基础。

为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升级,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加快审评审批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药企的研发成本与风险,加速创新药上市进程,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领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有望陆续上市。创新型医药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与产品优势,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股票也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与成长空间。
医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阶段,医药股投资既充满机遇,也伴随着风险。投资者只有充分认识行业特点,理性分析企业价值,审慎做出投资决策,才能在医药股投资中实现风险可控的收益增长。在投资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不盲目跟风,以长期投资视角挖掘医药股的投资价值,方能在资本市场中稳健前行。
未来医药板块行情或值得关注
1、医药行业前景广阔
医药行业是一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行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医药板块,就是投资未来的健康产业。
2、政策支持力度大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为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投资医药板块有望获得更好的回报。
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医药市场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这为医药板块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且不受“贸易战”影响,有望持续作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国产创新药板块正展现出显著的投资价值。创新药景气度可持续,“创新+国际化”的产业趋势不变,始终是医药板块的核心方向。同时可关注基本面开始改善的创新药产业链,海外业务方面订单和业绩已开始恢复,国内业务具备自主可控逻辑。
1、估值低位,性价比凸显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回调,医药板块的估值已经回归偏低的水平。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公募基金的医药持仓比例也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这意味着,当前医药板块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凸显,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入场时机。
2、政策端边际改善,业绩修复预期增强
2025年,政策端的边际改善和业绩端的修复信号愈发明确。随着医保目录的调整、集采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国家对创新药的持续扶持,医药板块的整体业绩有望迎来修复。这种预期的增强,为投资者提供了坚定的信心。
3、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从生物制品的研发,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再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探索,每一个创新点都可能成为推动医药板块发展的新引擎。这种技术创新的力量,为投资者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一、创新药热度能否持续?政策与出海双轮驱动,行业进入“黄金兑现期”
1、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全链条赋能创新药发展
顶层设计强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国家医保局、药监局等部门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包括《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覆盖研发激励、审评审批加速、医保支付改革、商保创新药目录等环节。
支付端改革深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成熟,7轮调整累计纳入149种创新药,同时探索丙类药品目录、谈判价格保密等机制,为创新药商业化提供增量资源。例如,2025年国家医保局指导广西依托中国-东盟医药集采平台,推动国产药品进入东盟市场,并支持企业通过港澳优势走向全球。
地方政策加码:深圳市推出最高3000万元奖励政策,重点扶持临床试验与出海项目,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出海进程加速,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

BD交易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医药BD交易项目数占比升至13%(2019年仅3%),金额占比达28%(2019年仅1%)。2025年上半年,全球BD规模级交易(首付款>5000万美元)中,中国占比达42%,三生制药12.5亿美元双抗药物出海、恒瑞医药2亿美元GLP-1产品组合授权等案例频现。
NewCo模式兴起:本土企业通过“许可+股权”形式与海外资本合作,降低短期风险并锁定长期回报。例如,荣昌生物以42.3亿美元合作获得对方23%股份,恒瑞医药将GLP-1产品组合授权给Hercules公司,均体现中国药企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提升。
临床价值获全球认可:2025年ASCO国际肿瘤大会上,中国药企发布70余项成果,在双抗、ADC等前沿技术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信达生物与罗氏制药达成10亿美元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以50亿美元总价授权海外,彰显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
3、行业基本面改善,估值修复空间广阔
市场规模预期乐观:机构预测2030年国内创新药市场将突破2万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24.1%,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估值折价修复:高盛数据显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市值仅为美国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占比近33%,存在系统性低估。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业绩兑现,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南向资金持续增持港股创新药板块,恒生创新药ETF近三个月规模增长超136%,体现市场对创新药的长期配置需求。
结论:政策支持与出海提速形成共振,创新药行业已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爆发”的关键节点,热度有望持续。
二、后市机会:创新药进入“厚积薄发”的收获期
1、投资主线:政策红利、产业升级、估值修复三重驱动
政策红利:全链条支持政策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加速创新药上市和商业化进程。例如,国家药监局2025年集中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含5款1类创新药),审评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产业升级:中国在研管线覆盖全球3212个赛道中的1300个(覆盖度40%),其中716个赛道研发进度排名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优质创新药策源地。
估值修复:创新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但全球创新贡献占比持续提升,存在系统性低估机会。
2、催化因素:学术会议、BD兑现、医保谈判等
学术会议:下半年WCLC、ESMO等国际会议的关键临床数据发布,有望进一步推升板块热度。
BD兑现:2025年多个BD交易进入里程碑付款阶段,为企业贡献增量收入。
医保谈判: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成熟,创新药纳入速度加快,提升产品可及性。
3、细分领域机会:ADC、双抗、GLP-1等前沿技术
ADC药物: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研发进度全球领先,多个产品进入临床III期,商业化潜力巨大。
双抗药物: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的双抗产品获国际认可,出海空间广阔。
GLP-1药物: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等企业的GLP-1产品组合授权海外,带动业绩增长。
三、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精准把握创新药投资机遇
1、基金概况
• 成立时间:2021年12月29日
• 基金经理:吴兴武,拥有超10年基金投资经验,管理总规模98.53亿元,擅长医药行业全领域研究。

• 投资策略:聚焦沪港深三地医药龙头,重仓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配置AI+医药等前沿赛道。
2、业绩表现:超额收益显著,捕捉行业红利
短期收益:2025年初至8月11日,基金收益率达75.20%,近一个月收益率19.09%,近三个月收益率43.19%,远超同类基金平均水平。

长期排名:过去一年收益排名同类基金前5%(181/4322),彰显捕捉创新药投资机会的强大实力。
波动控制:基金经理通过跨市场布局(A股+港股)和行业分散(创新药+AI医疗)降低波动,回撤控制优于同类基金。
3、配置优势:跨市场、全链条、前瞻性
跨市场布局:通过港股通布局全球创新药估值洼地,捕捉跨境合作红利。例如,港股创新药企在国际化商业路径探索上起步更早,与海外大药企的合作经验更为丰富。
全链条覆盖:基金持仓涵盖创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全链条,包括ADC、双抗、GLP-1等前沿领域,分享行业成长红利。

前瞻性调仓:基金经理团队深度跟踪医保支付改革、审评审批加速等政策动向,提前布局潜力赛道。例如,2025年初市场还在争论AI、机器人等热点时,基金已将创新药配置比例提升至60%-70%。
4、风险控制:产业研究+市场博弈的平衡
产业研究:基金经理吴兴武本科学化学、研究生学生物,能读懂临床数据里的“弦外之音”,从分子结构微小差异中预判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潜力。
市场博弈:基金通过配置比例微调或板块轮动控制风险,不试图精准预测短期波动,而是锚定产业趋势是否发生根本变化。例如,在资金过度涌入、板块热度偏离产业基本面时适度降温。
5、团队支撑:专业积淀+团队协作
投研团队:广发基金医药投研团队8位成员分工明确,研究员们深耕细分领域,对临床进展、BD交易的跟踪细致入微,能第一时间为基金经理提供扎实的研究支持。
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基金在2025年初市场还在争论AI、机器人等热点时,已将创新药配置比例提升至60%-70%,精准捕捉行业红利。而当板块热度升温时,基金又通过跨市场布局和行业分散控制风险,体现“产业研究+市场博弈”的平衡感。
在创新药投资中,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基金用专业团队的持续跟踪,替代了个人对复杂临床数据、研发逻辑的艰难解读;用跨越市场的布局,分散了单一板块、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用长期主义的视角,过滤了短期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干扰。
在政策支持与出海提速的逻辑下,创新药行业热度有望持续,后市机会集中在ADC、双抗、GLP-1等前沿技术领域。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基金成为投资者把握创新药未来投资机遇的优质工具。@广发基金

$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OTCFUND|014114)$$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C(OTCFUND|0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