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从产业周期看$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 :创新药行情的新动能与下半年布局逻辑。
一、创新药行情:跳出“政策驱动”,看产业周期的内生突破
本轮创新药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早已超越单一政策红利,而是产业从“跟随创新”到“全球竞合”的周期跃迁。这种内生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研发范式的效率革命。AI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重构了药物研发全链条。君实生物通过自研的AlphaDrug平台,将PD-1单抗的临床试验设计周期从14个月压缩至6个月,III期临床入组效率提升50%;药明康德的AI靶点预测模型,使早期候选化合物筛选准确率从30%提至68%。这种效率提升直接降低研发成本——2025年上半年,A股创新药企平均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而管线推进速度反升30%。
其二,商业化能力的“双向破局”。国内市场不再依赖“医保放量”,而是形成“医保+商保+自费”的分层支付体系。例如绿叶制药的戈舍瑞林微球制剂,通过“医保保基础剂量+商保覆盖高剂量”模式,上市半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海外市场则从“授权交易”转向“自主商业化”,百济神州在美国自建销售团队后,泽布替尼美国市场市占率从18%升至35%,直接推动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20%。
其三,细分赛道的“技术代差”红利。除了ADC、双抗等热点,基因治疗、mRNA疫苗等领域出现“国产技术反超”。斯微生物的mRNA肿瘤疫苗与默沙东的Keytruda联用,在实体瘤治疗中ORR达42%,优于BioNTech同类产品(38%);博雅辑因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在血友病B治疗中凝血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的70%,临床数据已提交FDA滚动审评。这种技术代差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二、$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 :三地配置如何捕捉“差异化机会”
作为聚焦沪港深三地的医药基金,其核心优势在于用“跨市场视角”平衡风险与收益,这与当前创新药的分化行情高度适配:
从持仓策略看,基金并非简单堆砌龙头,而是构建“A股稳业绩+港股博弹性”的组合。截至2025年Q2,A股持仓中,恒瑞医药(8.7%)、华东医药(7.2%)等企业贡献了60%的净值收益——这类标的研发管线进入收获期,2024年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25%,提供业绩“安全垫”;港股持仓中,康希诺生物-B(9.1%)、嘉和生物-B(7.8%)等标的占比35%,虽短期盈利承压,但mRNA疫苗、IL-17单抗等管线处于关键临床节点,一旦数据落地,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从细分赛道选择看,基金避开A股已过热的ADC板块(部分标的PE超80倍),转而布局港股“未被充分定价”的技术平台型企业。例如持仓6.5%的药明巨诺,其CAR-T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68%,优于诺华的Kymriah(59%),但当前PS仅12倍,不足诺华的1/3;还有持仓5.8%的开拓药业,其PROTAC技术平台已与拜耳达成合作,首付款3亿美元,技术价值尚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
基金经理的操作逻辑也值得关注: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跟踪“临床数据兑现节奏”。2024年Q4以来,对君实生物的持仓从4.2%提至7.5%,正是基于其PD-1单抗海外III期数据即将公布的预判;而对部分ADC企业则在估值达历史高位时减持,换手率控制在50%以下,体现“基于基本面的逆向布局”思路。
三、当前位置:别只看估值,盯紧“临床数据窗口”
判断是否能追涨,需跳出“PE分位”的单一视角,结合Q3-Q4的“数据密集发布期”看性价比:
短期需警惕A股部分标的“情绪透支”。中证创新药指数融资余额占比已达14.8%,处于近三年90%分位,叠加8月ESMO大会前部分企业“数据预披露”引发的炒作,可能出现回调。但港股创新药仍处于“估值洼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PS-TTM仅2.1倍,较A股同类指数低40%,且南向资金近一个月净流入35亿元,资金配置需求仍在。
中长期看,关键在“Q3业绩验证+Q4政策落地”的共振。一方面,2025年Q3将有18款国产创新药公布III期数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若数据优于预期,将推动板块从“情绪驱动”转向“业绩驱动”;另一方面,Q4商保目录扩容(预计新增20款创新药)和医保谈判规则优化(创新药续约降价幅度或从15%收窄至10%),将进一步明确支付端支撑。
对投资者而言,若已持有该基金,可逢A股标的回调加仓港股持仓占比较高的份额;若计划入场,建议采用“3个月定投”策略——当前基金净值1.15元,若回调至1.05元以下,可视为较好的布局点,同时搭配少量港股创新药ETF,平衡单一基金的波动风险。
以上总结
本轮创新药行情的本质,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技术突围”的必然结果。$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 凭借跨市场配置能力,既抓住了A股业绩确定性,又布局了港股技术弹性,与当前行业分化特征高度契合。尽管短期存在情绪过热风险,但只要紧盯Q3临床数据和Q4政策窗口,当前位置仍可通过“分批布局”把握产业周期向上的红利。@广发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