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A股行情如何走?#
2024年7月,我开始定投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LOF)C,期间经历了加息恐慌、关税博弈,甚至账户一度浮亏。但如今回看,16%的收益不仅跑赢通胀,更让我在震荡市中积累了难得的安全感。

从「避险」到「进攻」:我为什么押注中概互联网?
去年下半年,我目睹了太多「黑天鹅」——美联储暴力加息、地缘冲突升级、国内消费复苏乏力。当银行存款利率跌破2%、A股陷入存量博弈时,我意识到必须寻找「既能抗通胀、又有弹性」的资产。

中概互联网的吸引力在于三重错配:
1. 估值错配: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市盈率仅18倍,处于近十年10%分位,但成分股现金流却连续三年增长(腾讯2024年净利润同比+41%);
2. 政策错配:国内「数字经济」战略与海外AI技术突破形成共振,但市场对中概股的悲观情绪尚未完全修复;
3. 周期错配: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而互联网企业的出海业务(如拼多多Temu、TikTok电商)正处于爆发前夜。

持有1年:穿越波动的底层逻辑验证
今年二季度,中美关税博弈导致恒生科技指数回调12%,我的账户一度回撤8%。但这次下跌反而让我更坚定:
- 政策底:国内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拼多多、阿里国际站等平台加速承接外贸企业转型需求;
- 业绩底:腾讯视频号广告收入同比+200%,美团即时零售GMV突破万亿,基本面韧性远超预期;
- 资金底:南向资金连续18周净买入港股互联网,机构持仓占比升至67%。
更关键的是,基金重仓的AI应用层开始兑现价值:腾讯「元宝」接入微信生态、字节跳动豆包模型用户破亿,这些变化让市场重新定价「中国互联网的科技属性」。
和纯AI主题基金比,它凭什么更抗压?
有人质疑:「中概互联涨得慢,不如直接买算力芯片股。」但我的体验是:
- 波动率优势:近一年最大回撤-21.62%,远低于半导体ETF的-35%;
- 政策安全垫: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常态化,退市风险缓释带来的估值修复尚未结束;
- 生态壁垒:微信、淘宝等超级APP构建的流量护城河,是OpenAI等纯技术公司难以复制的。

下半年布局:在「矛盾」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市场存在两大矛盾:
1. 短期波动VS长期价值: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但互联网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已超30%(拼多多国际电商收入占比24%),汇率波动对盈利的影响边际减弱;
2. 监管压力VS创新红利:游戏版号发放常态化,AI大模型备案制落地,政策正在从「限制」转向「引导」。
我的策略是:
- 网格交易:利用基金T+0特性,在1.2-1.3元区间分批加仓;
- 对冲配置:搭配黄金ETF(20%仓位)抵御地缘风险;
- 长期持有:等待AI+出海故事完全兑现,目标年化收益15%-20%。

写在最后: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从16%的收益反推,我的决策链条其实只有两环:相信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进化能力,相信均值回归的力量。
有人说中概股是「薛定谔的资产」——既可能被制裁重锤,也可能因技术突破一飞冲天。但对我而言,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如果你也厌倦了A股的存量内卷,不妨关注这只「出海桥头堡」基金。毕竟,在全球科技竞赛的新周期里,中国互联网从未缺席。@交银施罗德基金
(P.S. 以上为个人投资记录,不构成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晒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