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股牛债熊”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很多朋友都在问,这波债市调整到底走到哪个阶段了?回头看看历史,其实有不少可借鉴的地方。比如2014到2015年那轮行情,在宽货币预期的双重推动下,A股快速拉升,但利率债并没有单边走弱——初期股债还一起涨过,中期因为预期分化和资金分流才出现“股涨债跌”,等到股市进入盘整阶段,债市反而迎来一定的修复机会。2016年中期在货币宽松和供给侧的共振下,股债还出现过短暂同涨;而2017年去杠杆叠加汇率维稳,资金成本上升又引发了股债双杀。2019年之后的结构性行情中,股债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甚至在某些阶段出现过“双牛”局面。这说明在权益牛市里,债市的表现并不是注定疲软,更多还是取决于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动的动态平衡。
那么这一轮债市回调目前处于什么位置?
从市场情绪和资金行为来看,股债“跷跷板”效应确实还在,但长端收益率继续大幅上行的空间可能比较有限了。理财规模目前还算稳定,债基虽然承压但整体秩序没有乱,更重要的是,配置盘在利率较高位置的承接意愿正在增强。保险和银行自营在利率上行后已经开始加大中长久期利率债的净买入,农商行则在调整超长期地方债的仓位、兼顾流动性管理。理财产品也在从利率债向信用债边际切换,通过增配存单和信用债来对冲波动。从估值角度看,当前股债利差显示债券的性价比确实有所回升。
这一轮债市回调更像“磨顶”而不是“冲顶”,背后有配置回流、软约束和供需边际改善的多重支撑。流动性也有边际放松的空间,如果利率出现超调,不排除央行通过窗口指导或结构性工具进行干预。债券供给高峰正在过去,净供给趋于下降,利率回升到一定水平反而会吸引配置资金入场。基本面上,温和增长和低通胀的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对债市的中期趋势仍有支撑。
后续关键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如果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利率上行50-60个BP,可能就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配置区域。核心还是要看长端利率的反弹高点是不是在逐步降低,债市中长期向好的大逻辑就还在。
说到具体品种,利率债在当前阶段的配置价值确实比较突出。历史数据显示,在通胀温和(比如2%左右)的环境下,长久期利率债的年化收益稳定性明显优于信用债。眼下经济动能边际放缓:内需受消费补贴退坡影响,地产投资依然偏弱,有机构在中期策略中明确提到,利率债的避险属性与收益确定性正在形成“双重吸引力”,尤其适合应对当前股债分化的市场环境。
在这个时点,可以考虑关注$南方中债7-10年国开行债券指数C$ (A类:006961 C类:006962)。这只产品定位非常清晰,86.36%持仓集中在金融债,前五大持仓都是国开行发行的“金边债券”。这种透明纯粹的产品结构,正好契合当前机构“避雷求稳”的配置需求。业绩方面表现也较扎实,在利率债产品中属于表现比较稳健的。
总之,债市调整到这个位置,利率债的配置价值正在逐步显现,尤其适合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回报的投资者。#9月你看好哪条投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