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A股市场的变化让老基民们坐不住了。上证指数稳稳站在3500点上方,北向资金单季度净流入超600亿,连港股通单日都能涌入200亿港元。这种资金体量让我想起2019年那波结构性牛市的前奏,但这次的力度明显更大。看看券商APP的活跃度,身边不少朋友已经把存款搬来买基金了,这可不是散户能撬动的量。
政策端释放的信号更是明确。央行上半年降准降息、设立5000亿服务消费再贷款,还搞出个"科技板"让6000亿科创债落地。这些钱可不是撒胡椒面,全扎在AI、新能源这些硬科技领域。最近跟做私募的朋友聊天,他们说现在调研重点全在半导体设备和新能源车产业链,这跟2015年炒概念完全不一样,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产业升级。
经济基本面也在悄悄变脸。6月制造业PMI回升到49.7%,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5%,虽然还没完全回到扩张区间,但对比去年底的悲观情绪,已经是明显改善。社零数据里最有意思的是汽车消费,6月同比增长4.6%,比5月跳升了3.5个百分点。这说明老百姓兜里的钱开始松动了,再加上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消费复苏的链条正在形成。
市场情绪的变化更值得琢磨。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3.7万亿,新发基金虽然没2021年那么疯狂,但偏股型基金的申购量明显回升。我观察身边几个定投群,以前天天骂娘的现在开始讨论止盈策略了。北向资金虽然持股比例略有下降,但加仓方向很集中,新能源、医药、通信这三个板块单季度净流入超300亿,这跟2019年外资抱团消费的逻辑如出一辙。
国际环境也在给A股加分。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中美利差收窄让人民币汇率稳在7.1附近。最近跟做外贸的同学吃饭,他们说现在海外客户更愿意用人民币结算,这说明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在恢复。更关键的是,全球资本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公司的股价走势已经反映了这种预期。
最后必须泼点冷水。虽然现在市场热度很高,但结构性分化会越来越明显。2015年那种鸡犬升天的行情不会重演,大部分股票可能还是趴着不动。而且政策落地需要时间,美联储降息节奏、地缘政治风险这些黑天鹅也不能忽视。建议大家别all in,把资金分散到科技、消费、金融等不同赛道,用定投平滑波动。毕竟,真正的牛市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

#券商齐唱多:A股水牛特征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