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按照“牛市拿券商”的原则,买了好多券商的品种,结果到现在都没什么动静。他们问我:在两市成交量持续保持1.5万亿以上的情况下,为何券商没有起色?这次和之前有何不一样?
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深入思考,今天把我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券商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
这几位朋友跟我说的确实是实际情况,今年以来券商的表现差强人意。
图1: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近10年走势图
来源:choice,2015.5.22-2025.8.6
以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为例,近10年一直处于区间震荡的状态。不仅距离2015年牛市高点相距甚远,甚至连去年“9.24”行情时估值修复的高点都没收复。
来源:天天基金
不仅如此,估值现在也不行。我查了一下估值数据。按一些主流平台的数据,近十年券商指数的估值一直处于“适中”或“偏低”的状态,不温不火。市场似乎并不愿意给券商较高的估值。
二、底层逻辑已有变化
如果是一天两天,那可能是偶然现象。但如果十年来长期都是这种情况,那就值得深思了:有些底层逻辑是不是变了?
过去“牛市买券商”是这样的逻辑:牛市成交量大幅放大,带来券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增加,再加上牛市环境有利于券商其他业务的开展,从而带来业绩的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双击”。之前这个逻辑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现在和之前已经不一样了,券商这个行业太卷了。拿佣金为例,10年前,就是2015年那时,当时券商主流佣金的费率是千3。现在是多少呢:万1,一些机构和高净值用户还可以单聊。也就是说,现在只有当时的1/30了。现在这个万1,基本也就是覆盖个成本,赚不到什么钱了。也就是说,现在成交量即使再大,也贡献不了多少业绩了。
为此,我还特地问了几位在券商的朋友。回答都是一致的:和10年前相比,现在是活多钱少,KPI还重,这个行业现在太卷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市场不愿意给券商过高的估值是有道理的,因为底层逻辑已经变了。业绩提振不了多少,估值又拔不起来,这就是券商表现不及过往牛市的原因。
三、资金转战”新券商“和“准券商”
那现在券商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还是前面说的“牛市买券商”那个逻辑,把底层逻辑再往下拓展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牛市买券商”,实际上是一个“卖斧子”的逻辑。砍柴的人未必赚钱,但卖斧子的人赚钱确定性是很高的。过去“卖斧子”的载体是佣金。现在这把“斧子”已经不赚钱了,那有没有新的“斧子”可卖呢?
现在这把“新斧子”是AI。AI+券商,就是金融科技。
来源:choice,2021.1.22-2025.8.6
这是金融科技指数的走势图。“9.24”以来,涨幅接近2倍,是不是有点像之前的券商?
限于篇幅,对金融科技这个指数和个股,我不能展开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两个指标股:指南针和同花顺。我觉得未来这可能会颠覆老券商的商业模式的。我把他们叫“新券商”。标杆是东方财富,已经跑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个“准券商”,就是保险。
来源:choice,2015.7.31-2025.8.6
中证保险指数,都已经接近历史新高了,是不是也有点那个意思?保险并不是“卖斧子”这个逻辑。但保险受益于牛市,这个是很明确的。限于篇幅,我也不能展开说了。
资金并不是不搞了,而是跑去搞“新券商”和“准券商”去了。我们的认知啊,也要跟上形势,要适当调整一下了。
为了帮助大家把握行情,我们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指数标的,供大家参考。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