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飞色舞”行情再现:周期板块齐涨背后的市场逻辑与未来展望

近期A股市场再现“眉飞色舞”行情,有色金属、煤炭等周期板块集体走强,引发市场对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关注。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本文将从政策驱动、经济周期、资金流向及历史规律四个维度,解析当前周期板块齐涨的核心逻辑,并探讨其可持续性。
一、政策驱动:逆周期调节与产业升级双轮发力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稳增长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强度预计超10万亿元,重点投向新基建、能源转型及高端制造领域。例如,特高压电网建设加速推进,2025年上半年核准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45%,直接拉动铜、铝等有色金属需求(数据来源:国家电网公开招标文件)。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对周期行业形成长期支撑。以有色金属为例,国内电解铝产能天花板锁定在4500万吨/年,2025年实际运行产能利用率达92%,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这种“量控价稳”的格局,使得行业利润中枢显著上移,2025年一季度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67%,创2018年以来新高。
二、经济周期:全球制造业复苏与通胀预期升温
从全球视角看,2025年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处于扩张区间,美国ISM制造业指数升至51.8,欧元区制造业PMI突破50荣枯线。这种复苏态势直接带动大宗商品需求:
铜:全球精炼铜消费量2025年预计达2600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领域占比提升至18%(数据来源:国际铜研究小组)。
煤炭: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电力需求激增,2025年全球动力煤贸易量同比增长5.7%,推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突破150美元/吨(数据来源:世界煤炭协会)。
国内方面,PPI同比增速在2025年7月转正,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6%,显示工业领域通缩压力缓解。这种量价齐升的格局,使得周期板块盈利修复预期强化。历史数据显示,PPI同比转正后6个月内,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平均涨幅达23%(数据来源:Wind,2000-2024年统计)。
三、资金流向:避险需求与配置重构共振
在资产配置层面,周期板块正成为资金“防御港”与“进攻器”的双重选择:
汇率波动下的避险需求: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美元指数受美国债务风险压制,资金转向实物资产对冲汇率风险。大宗商品ETF规模在2025年二季度激增320亿元,其中黄金、铜相关产品占比超60%(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公募基金调仓: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对有色金属配置比例提升至8.3%,较一季度末增加2.1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新高(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北向资金动向:尽管面临关税波动,但北向资金2025年上半年仍净买入周期板块287亿元,其中6月单月净流入达124亿元,显示长期资金对资源品价值的认可(数据来源:港交所)。
四、风险与机遇:短期波动与长期逻辑的平衡
尽管周期板块具备多重利好,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海外政策扰动:美国大选结果可能引发关税政策反复,2025年三季度进出口数据波动或加大;
需求持续性: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尚未转正,若基建投资不及预期,可能拖累大宗商品需求;
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路线变化可能影响部分金属需求结构,如钠离子电池对锂的替代风险。
然而,从长期视角看,周期板块的配置价值依然突出:
资源稀缺性:全球铜矿品位年均下降0.1%,2025年全球铜精矿产量增速仅1.2%,远低于消费增速(数据来自wind);
战略属性:稀土、钨等小金属被纳入国家战略性资源目录,2025年出口管制政策进一步收紧;
ESG转型: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碳减排,2025年电解铝行业绿电使用比例达45%(数据来自wind),提升长期估值溢价。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