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落地点燃人形机器人板块,产业拐点加速到来
近日,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落地,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迄今最大单笔订单(来自市场公开消息)。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更引发资本市场对产业链价值的重估。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一、大单落地:行业从“实验室”到“场景化”的跨越
中国移动此次采购项目分为两个包段: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7800万元)和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预算4605万元)(来自市场公开消息)。这一订单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行业从“技术验证”转向“场景化落地”:
场景验证闭环:通过实际场景需求反向驱动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整机”迭代,形成“需求-开发-优化”的正向循环。例如,某机器人已在工厂实现单班搬运800个周转箱,替代2名工人,验证了工业场景的经济性;另一款小尺寸机器人则通过轻量化设计,拓展教育、家庭陪护等场景。
产业链协同效应:大单释放将带动零部件供应商产能扩张。以电机为例,某企业透露,2025年单一客户订单量从百台级跃升至万台级,倒逼供应链突破产能瓶颈。
资本信心强化:机器人ETF规模突破17亿元(数据来自wind,截止6月30日),创历史新高,显示资金对行业长期价值的认可。整机企业扩产将直接提升零部件需求,行业景气度有望超预期。#机器人量产将至?智元、宇树获大单#
二、行业趋势: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技术架构趋于成熟
行业已形成“大脑(多模态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肢体(执行器)”的完整技术栈:
大脑:华为“盘古”、英伟达GEAR等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跨场景任务迁移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语言指令理解复杂任务并自主规划动作路径。
小脑:动态平衡与续航控制取得突破。北京“天工Ultra”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展现运动控制精度;擎朗科技商用服务机器人单日服务量突破,在餐饮场景中实现多模态交互,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肢体:无框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可控。某T链企业年产能达100万台的无框力矩电机,推动电机、减速器一体化生产。
区域竞争格局初现
长三角:依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平台,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例如,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启动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创新服务平台,解决共性技术缺失问题。
珠三角:发挥制造业配套优势,深圳、苏州成为整机生产与商业化落地的主阵地。优必选、智元新创等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推动技术快速迭代。
京津冀:北京亦庄集聚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生态企业超300家,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完整产业链。例如,优必选与华为合作搭建具身智能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功能扩展。
三、技术突破:从“功能实现”到“性能跃迁”(数据来自各企业官网消息)
硬件创新
动力系统: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的组合成为主流。特斯拉Optimus Gen-2通过22个无框力矩电机实现钢琴演奏级动作精度,优必选Walker X具备41个自由度,可完成复杂手势交互。
材料科学:PEEK(聚醚醚酮)材料在关节、齿轮中的应用,使机器人重量减轻,续航提升。
能源革命:固态电池商业化(预计2028-2030年)和氢燃料电池探索,有望将续航时间延长至16小时以上。
软件迭代
多模态大模型(VLA):实现长周期任务规划与物理动态推理。例如,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机器人自主学习效率提升3倍。
仿真平台与数字孪生技术:缩短研发周期。英伟达Omniverse平台支持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百万次训练,降低实体测试成本。
四、未来展望:万亿市场的“成人礼”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或正站在“量产元年”的十字路口。政策支持与资本涌入带来了热度,但能否穿越周期,最终取决于两点:
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提升稳定性,解决“大脑”与“生态”的短板。
场景落地:从展示层面转向真实需求,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