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举办第六期未来产业沙龙,主题聚焦“脑机接口:探索数字化智慧时代”。活动汇聚6家上市公司、12家脑机接口产业链企业代表,以及12家商业银行、券商、创投等金融机构人士,围绕技术路线、商业化应用、支付机制与行业监管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 政策为产业发展铺路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构建信息交互通道的交叉技术,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大路径,其应用覆盖医疗健康、教育、消费及智能驾驶等领域,市场潜在规模超千亿美元。政策层面持续加码:2024年初,工信部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为重点培育产业;随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出台《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引导行业规范发展。2025年,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形成先进的技术、产业及标准体系。
医疗健康领域已率先受益。政策从审批到支付全链条支持: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对临床急需设备优先审评,国家药监局加强注册指导与标准研究,国家医保局前瞻性布局脑机接口收费项目,多地已出台具体收费目录。科创板公司加速布局产学研一体化,如康复器械企业翔宇医疗设立脑科学实验室,联合高校医院开展科研,获颁两款脑电采集装置注册证;云计算企业优刻得为脑虎科技提供智算支持,推动其脑机接口产品在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落地。
### 技术攻坚与商业化探索并进
技术层面,脑机接口需构建“人脑 - 机器”信息闭环。参与企业指出,非侵入式产品具备可穿戴、安全性高的优势,侵入式产品则在精准控制与临床医疗中表现突出,但电极植入面临生物相容性、长期稳定性及微创手术技术瓶颈。有专家建议,医疗监管政策与技术研发协同迭代是侵入式产业化关键;同时需推动算法、芯片与材料技术融合,完善从芯片、算法到临床应用的生态链,未来非侵入式与侵入式技术或可融合形成互补产品。
从“信息闭环”到“商业闭环”是行业长期课题。企业认为需历经实验室开发、临床试验、监管审批三阶段。近年来,快速审评、医保付费立项等政策疏通了“准入”与“支付”节点,增强了企业研发信心。临床端,神经康复、运动功能重建或成首批产业化场景;不过,产品接受度、隐私保护等问题仍需长期培育市场。企业呼吁加强伦理安全体系建设与市场教育,推动技术转化赋能患者治疗与残障人士生活质量提升。
活动中,上交所联合金融机构为企业解读科创板“1 + 6”改革、“并购六条”及科技信贷政策。上交所负责人表示,正推进科创板改革政策落地,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未来将深化“三开门”专项行动,联动各方形成政策合力,构建多元化资本工具矩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据悉,上交所自2024年11月起,已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举办5期沙龙,促进产学研投深度协同。
来源:财联社
#大科技全面回调!如何应对?##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设备订单暴增##指数操盘手集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