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茬#我观察到国产出海名场面是光模块企业以“中国标准”卡位全球AI心脏地带:当微软“星际之门”超级计算机的神经末梢跳动着苏州制造的1.6T硅光芯片,当英伟达工程师按中国方案修改GB200服务器设计图,当新加坡数据中心招标书直接标注“兼容中际旭创接口协议”——这已不仅是技术出海,而是中国规则正在定义未来算力的游戏规则。
未来我认为国产企业在CPO(光模块)领域必将成为“国产之光”,我认为成功逻辑是三重不可逆的升维:
标准制定权:中企主导的LPO(线性驱动光模块)技术路线写入OFC国际光通信大会指南,全球75%的800G产能按“中国方案”生产,如同当年高铁技术反向输出;
生态统治力:天孚通信的保偏光纤适配器成为英伟达供应链“免检品”,新易盛与微软合建CPO联合实验室——从零件供应商升级为技术合伙人;
成本定价权:中国光模块毛利率达55%(海外≤40%),靠武汉光谷的飞秒激光微孔技术把良品率提升至99%,让“中国性价比”蜕变为“中国溢价”。
一、半生阅历教会我的投资真相:押注时代,而非波动
1. “隐形冠军”的硬实力:
全球每10个800G光模块,7个刻着“中国制造”。中际旭创、新易盛这些名字,在硅谷巨头的采购单上比华为更常出现。儿子说:“微软‘星际之门’AI基建的血管里,流的是苏州产的光信号。”
2. 技术代差的震撼:
当海外还在攻克1.6T功耗难题,中国已交付量产(功耗低30%),甚至布局3.2T。这让我想起当年公司引进第一条自动化产线——从追赶者到定义者,中国光模块的跃迁,恰如我们这代人的奋斗轨迹。
3. 成本护城河的底气:
同样性能的产品,中国价格仅为海外60%。不是靠廉价劳力,而是武汉光谷的纳米级激光微雕、苏州的硅光芯片全链条——“中国效率”碾压“西方溢价”,像极了我们当年用性价比打开国际市场的故事。
二、2025下半年:光模块的“人生节奏”与我的布局
下半年的光模块产业,恰似我此刻的人生阶段——短期或有颠簸,长路尽是星辰:
* 三季度:技术路口的“短暂彷徨”
市场在争论CPO(共封装光学)是否取代传统模块?北美云巨头资本开支偶有波动?这些噪音,像极了我中年时对职业转型的犹豫。但看清本质便知:微软百亿订单已签死,英伟达GB200芯片量产箭在弦上——需求不是消失,只是在换挡蓄力。
* 四季度:厚积薄发的“高光时刻”
1.6T光模块规模商用引爆业绩(中国已领先!)+ AI应用大爆发(儿子说:“GPT-5能写论文了!”)+ 东数西算二期百万机柜开建。这就像我48岁升任总监——多年积累,终迎绽放。
我的投资法则:
1. 用“养老本”的耐心,等“国之重器”成长:
每月定投,如年轻时每月雷打不动存教育金。不惧短期10%-15%波动,那是产业升级必然的“呼吸”。
2. 拒绝“博眼球”个股,拥抱指数确定性:
光模块技术迭代快如光速(儿子说每18个月翻倍),个股押错路线可能血本无归。分散风险,方显半生智慧。
3. 锚定2030:匹配技术成熟与财富兑现周期:
我认为2030年,量子光融合可能落地,时间,是智者最好的盟友。
三、为什么是中国光模块?
支持我押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这三十年亲历的“中国奇迹”:
“从缝纫机到光刻机”的产业跃迁:
90年代我所在服装厂代工阿迪达斯,如今家乡的半导体产业园为英伟达供货。光模块55%的毛利率背后,是中国制造从“汗水钱”到“智慧利”的史诗级转型。
“工程师红利”的技术复利:
儿子大学同学争相进入光模块头部企业,起薪远超外企。这些清北复交的顶尖头脑,正把论文写在硅光芯片上——我们培养的孩子,终成国运的嵴梁。
“政策长跑”的国家意志: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0%、东数西算举国工程… 这让我想起当年国企改革时的魄力。当国家把算力定为“新水电气”,光模块就是输水管——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四、易方达人工智能ETF(012734)
2024年5月我就配置了$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A(OTCFUND|012733)$ ,因其契合我对“财富底色”的三大要求:
1. 根基稳健如老宅:全产业链抗风险配置
18%光模块(产业基石)+ 15%AI芯片(算力心脏)+ 30%应用软件(需求引擎)。像一套“四合院”:光模块是承重墙,软件是精装修,芯片是水电系统——风雨不动安如山。 历史回撤比纯光模块基金低50%(2024年数据)。
2. 掌舵者似故交:张湛与易方达的“信任储蓄”
基金经理张湛,11年量化老将,跟踪误差仅0.5%。这让我想起合作二十年的财务顾问——专业、精准、值得托付。 易方达自购8000万+机构持仓37%,如同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打开基金季报,我看到:全球AI算力需求每3个月翻倍,到2030年光模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而中国手握东数西算二期50%份额+海外巨头刚性采购,未来前景必是十年周期的“光明霸权”。十年后当历史学家书写AI革命史,2025年可能被标记为关键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光模块企业实现了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蜕变。曾以为“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只是书本里的经济学概念,直到看见中际旭创的工程师调试3.2T光引擎的专注神情,才真正触摸到中国产业升维的脉搏。那些承载光子的硅晶片,终将照亮中国科技的未来图景。@易方达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