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市场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受美联储政策预期波动影响,呈现宽幅震荡走势。8月8日盘中,恒生科技指数当日受外围市场拖累全天水下震荡,但该指数年初至今上涨已逾20%。而低波红利指数则延续稳健走势,中资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标的成为资金避风港,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超30%,显著跑赢大盘。这种“科技弹性”与“红利防御”并存的格局,反映出市场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下的配置偏好。
从基本面来看,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修复逻辑依然存在。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约25倍,低于近五年均值,叠加中概股回流加速、平台经济政策环境改善等利好,头部互联网企业的降本增效成果逐步显现。二季度财报季显示,多家大厂净利润同比增速转正,云计算、AI等新业务贡献提升。但需警惕的是,行业竞争加剧也可能导致盈利预期分化。相比之下,红利资产的基本面支撑更为明确。港股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股息率普遍在6%-8%以上,内地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低估值、高现金流的特性持续吸引险资和长期配置型资金。尤其在全球负利率资产规模反弹的当下,港股红利的“确定性溢价”进一步凸显。
消息面上,两大主线均迎来催化剂。科技领域,8月初香港证监会宣布扩大港股通合资格ETF范围,恒生科技ETF有望纳入,这将带来增量资金;同时《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政策规范为行业长期发展铺路。红利板块则受益于“中特估”概念升温,国资委近期强调推动央企上市公司强化市值管理,叠加港股通红利税减免预期发酵,低波策略配置价值再获关注。
在此背景下,$摩根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018578)与$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C$(005052)的组合配置,或能较好平衡风险收益比。前者跟踪恒生科技指数,重仓腾讯、阿里等核心资产,适合捕捉数字经济反弹机遇;后者聚焦港股通范围内分红稳定的优质企业,波动率显著低于大盘,为组合提供“压舱石”作用。两类资产相关性较低,近期市场波动中呈现明显的轮动特征,搭配持有可平滑净值曲线。对于既想参与科技成长红利,又希望规避单一赛道风险的投资者,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策略值得重点关注。当前港股处于历史估值低位,政策底与市场底逐步重合,借道专业机构的产品布局,或许是普通投资者分享港股修复红利的高效选择。#七部门联合推动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