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筒给你,有问必答#
2025年以来,银行板块以15%的年内涨幅成为A股市场的焦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积极因素共振的结果。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看,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显著增加,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实质性回暖。叠加GDP增长预期上调、财政政策加码,银行业务基本面正被“稳扎稳打”地托举。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首次明确提出“维护银行合理息差”,这一“底线兜底”信号打破了过去几年市场对银行盈利空间持续收缩的担忧。
一、银行板块的核心投资逻辑重构
1. 估值修复的确定性
当前申万银行指数PB仅0.66倍,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尽管板块已实现显著涨幅,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外银行股PB普遍在1倍以上,而国内银行股若修复至0.8-0.9倍才较为公允。这种估值差的存在,为长期资金提供了明确的修复空间。从股息率看,银行股中位数达4.7%,显著高于国债收益率,在低利率环境下成为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的“类固收”配置首选。
2. 资产质量的结构性改善
经过多年风险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维持高位。202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降至1.51%,部分优质城商行如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的不良率已低于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债务置换政策(上半年规模达1.44万亿元)显著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敞口,而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也缓解了按揭贷款的潜在压力。
3. 政策与资金的双向驱动
监管层对银行业的支持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性引导”,通过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与此同时,公募基金新规要求投资组合向沪深300等宽基指数靠拢,而银行股在指数中权重占比超14%,被动资金的持续流入形成“越涨越买”的正反馈循环。
二、$东财银行C$基金的配置优势解析
东财银行C(011972)作为跟踪中证银行指数的被动型基金,其设计逻辑与当前市场环境高度契合:
1. 业绩表现与成本优势
该基金近一年涨幅达33.35%,远超其跟踪的中证银行指数(12.65%),体现出较强的指数增强能力。更具吸引力的是其费率结构——运作费率合计仅0.95%,且持有满30天无赎回费,显著低于同类产品。这种“低摩擦成本”特性,使其既适合作为长期底仓,也便于投资者进行波段操作。
2. 持仓结构与流动性管理
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约62%,聚焦招商银行(14%)、兴业银行(11%)等龙头银行。这种“核心+卫星”的持仓策略,既能充分享受行业贝塔收益,又通过分散配置降低个股风险。尽管基金规模目前仅0.56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数据),但日均成交额与板块流动性匹配度较高,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大额交易冲击成本。
3. 基金经理与平台赋能
基金经理姚楠燕女士自2021年起持续管理该产品,年化回报达7.90%,在指数增强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其背后的东财基金依托东方财富的金融科技优势,通过“妙想金融大模型”优化风控和策略,未来在智能投研方面的潜力值得期待。
三、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操作建议
1. 长期配置视角
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可将东财银行C作为核心底仓。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的高股息(4.7%)与抗通胀属性,能有效对冲债券市场的收益下行风险。历史数据显示,当银行股股息率超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个百分点时,持有三年以上的正收益概率超过80%。
2. 短期战术操作
若市场出现技术性回调(如跌破5日均线),可采取“分步建仓”策略:当股价站稳5日均线时试探性加仓,连续三日企稳后再加码。这种方法既能避免追高风险,又能捕捉估值修复的剩余红利。
3. 风险对冲策略
尽管银行板块整体风险可控,但需警惕结构性分化。对于持仓中区域银行占比较高的投资者,可通过配置东财银行C来平衡风险——该基金对国有大行和优质城商行的权重达85%,能有效规避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隐忧。
四、结论
当前银行板块正处于“估值底、业绩底、政策底”三线共振的关键节点。$东财银行C$ 基金凭借其费率优势、持仓结构和专业管理,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键布局银行板块的高效工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可采取“核心+卫星”策略:以该基金作为底仓获取行业贝塔收益,同时搭配少量优质银行个股捕捉阿尔法机会。正如摩根士丹利所言:“在低利率、高波动的环境下,银行股已从‘政策工具’蜕变为‘核心资产’”,而东财银行C正是这一趋势下的理想配置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