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13岁啦#
2024年的市场挺让人纠结的:债市受利率反复波动影响,不少纯债基金收益慢慢“躺平”,想靠纯债跑赢通胀越来越难;股市又分成了“两半”,沪深300指数全年涨了还不到5%,但代表中小盘股的中证1000指数却涨了12.3%,想赚点收益又怕踩到大市值股票的波动风险。我研究了不少产品后,关注到工银瑞信基金财富号的$工银聚享混合C$ ,这只“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偏债混基金,好像刚好能解决“想稳又想增”的矛盾——截至2025年6月30日,它近1年收益率有35.14%,比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7.95%高了不少,2024年净值涨了7.92%,在同类里排到了前1%,还拿到了国泰海通证券的三年期五星评级,这些表现背后的逻辑,其实挺值得拆开来聊聊。
对偏债混基金来说,“稳”肯定是第一位的,毕竟选这类产品的人,大多不想承受太大回撤。这只基金的债券部分就做得很实在,主要配的是中短久期的信用债,久期控制在1到3年,这样一来,就能避开长债受利率波动影响大的问题。比如2023年债市有过一次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个月涨了0.3个百分点,不少配了长债的偏债混基金单月回撤超过2%,但这只基金当月回撤才0.8%,连同类均值的一半都不到,抗风险能力很明显。而且它选的债券都是AA+以上的高等级信用债,还特意避开了房地产、地方城投这些高风险领域,2024年光债券部分的票息收益就有3.5%,就算2025年5月债市利率短期上涨,也没出现过信用债违约的情况,相当于给整个基金铺了层“安全垫”,这也是它2024年全年只出现过1次单日净值下跌超1%的原因。
再说说能“增收益”的权益部分,这部分是它最特别的地方——不像很多偏债混基金喜欢重仓大盘蓝筹,它专门投流通市值低于40亿元的小盘股,还靠“量化筛选+分散配置”来平衡收益和风险。选股票的时候,会先挑那些PE比行业均值低、ROE连续3年超过8%的,确保公司能持续赚钱,2024年它权益持仓的平均ROE有11.2%,比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还高;同时会避开业绩变脸、商誉太高的公司,减少“踩雷”风险,还要求个股近6个月日均成交额超5000万,避免买了之后卖不出去。选好之后,单只股票的仓位不超过2%,一共持有30到40只,覆盖了高端制造、专精特新这些赛道,这样既吃到了小盘股的上涨红利,又控制了波动。2024年它权益部分贡献了5.2%的收益,最大回撤却只有3.1%,比中证1000指数5.8%的回撤小了快一半,真正做到了“涨得到、跌得少”。
一只基金的业绩能不能长久,管理团队也很关键。这只基金是双经理管理,分工特别清晰:焦文龙经理管债券部分,有10年固收经验,2023年9月接手后,把原来的长债换成了中短债,还加了高等级信用债的比例,直接让债券部分更稳了;何顺经理管权益部分,专门研究中小市值股票6年,之前管的工银中证1000指数增强C近1年涨了28.7%,在同类里排前5%,2023年10月加入后,把自己对小盘股的研究优势用了进来。两个人配合之后,基金业绩提升很明显:2023年9月之前,它近1年收益率才12.3%,同类排名中游;共管之后,近1年收益率直接涨到35.14%,同类排名冲到了1/233,近2年更是排到2/227,这种提升不是靠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投研能力。
而且这只基金的小盘策略,不是短期追热点,长期逻辑也站得住脚。现在中国经济在往创新驱动转型,中小市值企业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新兴领域反应更快,2024年A股中小盘股平均研发投入占比5.8%,比大盘股的2.3%高很多,研发多了业绩自然有增长动力;另外,现在小盘股估值也不高,截至2025年6月,中证1000指数PE才25.3倍,这只基金投的40亿以下小盘股PE才22.1倍,都在历史低位,比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安全多了;加上国家一直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税收、融资都有优惠,政策红利也能帮小盘股释放业绩。
从我们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这只基金的设计也很贴心。它是C类份额,持有满30天就免赎回费,持有7天内赎回费也才0.125%,比A类份额便宜不少,不管是想分批买,还是短期调整,都不用太担心费率损耗,灵活度很高。另外,关注工银瑞信基金财富号之后,还能及时看到基金经理的市场点评,比如2025年5月债市利率涨的时候,焦文龙经理说“中短债票息稳定,不用慌”;6月小盘股回调时,何顺经理说“回调是上车机会,业绩能消化估值”,这些观点能帮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市场,不用因为波动乱做决定。
$工银聚享混合C$

